有種回憶,不約而同,只要經歷過同一年代的,就會一同擁有,我們稱它為「集體回憶」。荔園,相信就是不少7、80年代長大的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不少人提起荔園,至今仍然津津樂道。
記者:梁海威 攝影:王俊龍、江俊豪、袁志中
「荔園很象徵到我們香港人,甚至乎我們以前80年代,很多我們兒時成長的經歷。」唱片監製古馳,看著他兒時於荔園的照片,不斷說起當年遊荔園的經歷。「鬼屋、恐龍屋必玩!鬼屋要坐車的,大家硬著頭皮進去,閉上眼甚麼都不看,出來後便說沒事沒事!」
本地音樂人力奇,保存了一張荔園的入場券,看著這張入場券,他有點遺憾。「那時我很年幼,只去過荔園三次左右,之後便去了澳洲讀書。後來回到香港,荔園已結業了。家人便送了這張荔園入場券,給我做紀念。」古馳力奇二人份屬好友,大家都愛荔園,更曾創作了《荔園》一曲以示懷念。
若你曾於荔園留影,翻開相簿,可會有坐「船仔」的一幕?船仔是當年指定的「打卡」位置,不少父母都會拿著傻瓜機,靜候子女轉回來,拍下一張又一張的可愛照片。Green Monday的助理市場經理Vivian謝潔瑩表示,回想小時候,每次到荔園,都會跟哥哥坐船仔。「那時年紀真的很小,之後長大有記憶時去看,已經太高不可坐了,原來它也給了我很多回憶,我認為是很能夠代表荔園的機動遊戲。」當年還沒數碼相機,除了船仔,旋轉木馬和小飛象,都一樣謀殺了不少菲林。
荔園內的動物園,大象天奴永遠是主角,荔園物品收藏家鍾燕齊憶述,最記得動物園的氣味。「我自己最記得,荔園有動物後,已經嗅到很濃烈的味。但那時的人又不會很介意,還特意買來香蕉,走得很近餵大笨象。」可惜天奴於89年因病離開了我們,舊居的新主人便換成長頸鹿了。
回憶可以是立體的,看到的、聽到的、還有嗅得到的,電台節目「守下留情」主持人劉偉恆,一談到碰碰車,手舞足蹈,十分雀躍。「荔園的碰碰車很厲害,首先超高速度,它上面有一支桿與天花接觸,行車時有火花,也有煙和一陣陣燒焦的味道。那種集體回憶是一整套的,
由裡面可玩的、到服務員,以至外面的小販,都是集體回憶。」
那時候對不少小朋友來說,「去荔園」是最期待的畫面之一。「去荔園是一件盛事,不會好像現在般有全年通行證,愛何時去便去,說好了星期五放學一起去荔園,便會期待一整個星期。」試食團召集人Florence表示,很懷念以前的時光。「荔園會比較豐儉由人,因為不會你有錢,便可以買特快通行證。」
集體回憶就是那樣美好,曾到過荔園的每個人,何時再說起,都會甜在心中,會心微笑。
鳴謝:提供荔園珍貴照片的每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