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樓價瘋狂,無殼蝸牛只能蝸居劏房。中大與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研究發現,劏房戶的平均租金佔收入比率(租收比)逾四成,劏房戶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8平方呎,等於懲教署監獄囚倉的人均標準空間。學者指租金持續上升,劏房戶只能越搬越細、租住環境更惡劣、更偏遠的劏房。
記者:譚靜雯
全港約有8.64萬劏房戶,若以每戶3人計算,即大約有近26萬人居於劏房。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土地資源及房屋政策研究中心與全港關注劏房平台,過去半年透過實地測量、訪問租客等方法,研究全港7個區包括觀塘、上環及深水埗,共66個劏房戶的租金、家庭收入和居住面積等。
租金佔收入比率逾四成
研究發現,劏房戶平均租金佔收入比率達百分之41.1,遠高於國際標準租金佔收入三成的比例,也較2013年長策會委託「政策二十一」進行同類的調查增加11.9個百分點。
租金上升,但劏房戶的居住面積「縮水」。研究發現,劏房戶整體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7.8平方呎,較兩年前同類調查居住人均面積67.6平方呎大減近三成,也比公屋人均居住面積最低標準75平方呎更低。47.8平方呎面積,只等於懲教署監獄囚倉的人均標準空間,或三分一個標準車位,或觀塘新盤觀月.樺峰的兩個半工作平台。而4人及5人劏房家庭的居住環境最惡劣,人均居住面積分別只有約29及約31平方呎。
研究又發現,劏房戶在2013年只需動用約三成收入,就可租住一個約67.6平方呎劏房,但至今年就需動用七成收入,才可以租住面積一樣的劏房。
負責調查的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教授指,按國際人均居住面積最低標準,美國、日本及台灣一人住戶,平均居住面積最低分別為150、199及141平方呎,但本港劏房戶平均人均居住面積只有約48平方呎,居住環境十分惡劣。他指本港劏房戶面對租金上升問題,只能越搬越細,「連公屋戶嘅最低標準都不如」。
姚松炎又批評政府過往的租收比調查以中位數形式計算,未能反映劏房戶的實際居住問題,更會將影響政策的制訂,「有可能斷錯症落錯藥,搞亂緩急先後」。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召集人賴建國倡政府應盡快推出短中長期措施,包括將「非公屋、非綜援住戶生活津貼」恒常化,以及將巿建局的空置單位、及政府部門的空置宿舍,改成過渡性房屋,改善劏房戶的生活狀況,長遠就要增建公屋。
48方呎有幾大?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