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哈韓要深韓 揭開包裝看韓城

【文化籽】哈韓要深韓 揭開包裝看韓城

【文化籽:字裏凡間】
新沙士後,韓國政府以及國民的防疫意識,真實得令人心寒。首爾繁華如夢,即使經歷「漢江奇蹟」、現代化十多年,也難掩封建的一面。韓國詩人金光林寫《半島的疼痛》筆下的那座韓城,如「纏繞一圈的心不知如何收尾/在深深的漩渦裡」,塗脂抹粉,總會墮入漩渦。漩渦中,哈韓無淚,無視文化隱傷,是我們不夠「深韓」而已,韓國文化專家鍾樂偉如是說。

正在首爾做研究工作的中大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鍾樂偉,是少有專門研究韓國歷史、文化的香港人。俗稱新沙士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上月底爆發後,鍾正身處當地,把韓國人仍然隨地吐痰、打乞嚏不掩口,以至南韓政府的種種缺失,都看在眼內,「好多人期望韓國人會改變,政府又話會搞安全,改革醫療體制,係會做,但相信只會做些門面工夫。」
追慣韓星聽K-pop的香港人,經歷過大小疫症,對此番文化差異,也頓感愕然,但對鍾樂偉來說,卻是自然,「唔太unexpected,因為韓國一向面對衝擊、災難,急需要去統籌時,非外人想像般快速、有效率,上年世越號事故,都冇人估到政府原來咁差,而且官商勾結。」

韓國文化專家鍾樂偉說,K-pop是一個已被包裝好的韓國。

整容街背後的整容文化,也是包裝的一環。

鍾樂偉的新書中,有寫韓劇《製作人》背後神秘又令人趨之若鶩的行業。

文化並非單行道,韓國有K-pop,也有獨立音樂。

鍾樂偉:傳統力量令韓國改得好慢

雖然東亞國家,優如日本在面對「3.11」核災時,也顯得力不從心,但相比之下,韓國的改正能力較弱,「韓國一向不會太深刻地吸取教訓,而係沉入哀痛之中,很多時候想改變,但又有種傳統的力量,令韓國改得好慢。」
正如他推介讀的《百年韓國──生活與文化》(韓國歷史研究會編)所寫,「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知道中古朝鮮以至近代韓國,如何建立起來,原來好多西方的現代化知識,初初登陸時,韓國人好抗拒,又話電燈柱影響風水,電話聽筒聽到聲,又覺得有鬼作怪,以為電話係假嘅、係魔術。」我們常以為韓國好接受到西化、好獨立,原來他們對現代化有很大的反動力量,怕受外來文化控制、怕亡國,這種文化,今天仍根深柢固,例如早前話要替泡菜申請文化遺產,就係一種表率。
今年書展,他將會出版一本有關韓國文化的新書,書名叫《心韓》,當然不是心寒之意,而是他希望今日的哈韓族,能夠深入地認識韓國,並從社會中的個人開始,「之前陶傑寫過一篇文,叫人唔好『哈韓』,我同意的,不過與其話哈韓不如哈日,我覺得韓國好些問題,係整個東亞嘅問題,例如官商勾結、一般市民不覺得資訊不透明有問題等等。」他認為,哈韓更要知為何而「哈」,「哈明星靚仔?咁係哈人唔係哈文化。」

盲從主流 「炸雞都用蜂蜜牛油」

韓國有許多特質,善於包裝是一種,「將及不上日本的東西,包裝到與日本差不多的水平,然後用比日本平的價錢、比中國高的質素去推銷。最好唔好要佢設計,你想要乜,佢就畀乜你,包裝到好好。」他說,做事粗疏、情緒化、改正能力不高、崇尚跟從主流,也是韓國的文化弱點,「蜂蜜牛油流行,就連炸雞都要用蜂蜜牛油;金秀賢一紅,就周街『飯煲頭』,冬天更會周街撞衫。」亦因此每當他看韓劇、聽K-pop,總是霧裏看花,「韓國其實有不少探討人性的好劇集,但受歡迎的,永遠係超級離地嘅男女愛情片。」
《心韓》寫了不少當地的社會問題,如遭政府武力清拆的首爾仁寺洞布帳馬車(小販),都是由本希望可以自力更生的韓國大媽經營的;又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由一班倒閉企業的失業漢掀起的「代理駕駛」文化,司機工時長、壓力大,每個月也只能取得約100萬韓圜(現時約7,000港元)的收入,以為金融風暴後經濟翻身相當成功的韓國,卻埋下了這一類的基層伏筆;又如韓國過半數打工仔是合約工,二線演員要墊支,劇未拍完,連受傷都要自己負責;又如韓國多個行業寡頭壟斷,零食市場亦然,韓國政府近年已重推「建議售價」政策,干預市場。

世代之爭 「後輩不敢挑戰長輩」

與前作《韓瘋》一樣,新作基本上包括了目前哈韓族會關注的內容,如「六成多青年用SNS向異性表白或分手」、「棄用明星代言宣傳薯片」、 「SHINee、G-Dragon、EXO、少女時代、2NE1與SISTAR等以外的獨立音樂選擇」等等,不過他最想我們了解韓國的世代之爭。
年輕人望不到將來,「後輩仍是不敢挑戰長輩,正如今次新沙士,街上冇老人家會戴口罩的,唔通叫後生仔去叫老人家防疫?長輩會感到被冒犯。」年輕力量,蓄勢待發,而另一邊廂來自傳統的力量卻太過強大,利益關係網在擴大、承繼,兩者角力,但他不禁悲觀,「現任總統朴槿惠的父親係獨裁者,沒可能擺脫整個家族與財閥的關係。」
他自己越去了解,亦越對這城市的熱情減卻,雖然這城市動人的文化依然很多,像建制派天天叫的循序漸進,仍是可能的,只不過哈韓的朋友們,請別再被盲目捲進那些被包裝得富麗堂皇的文化漩渦而不能自拔吧,只要哈韓與深韓並行,才稱得上是真正心韓。

他推薦日本人所寫的《用心了解韓國》,透過個人心理去了解韓國。

《百年韓國──生活與文化》寫今天的手機大國,當初視電話為怪力亂神。

漫畫《未生》(已改編成韓劇),反映到世代矛盾、職場上流之難。

《心韓》 鍾樂偉著

記者:童 傑
攝影:梁志永
編輯:黃子卓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