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幅地皮改用途觸礁

多幅地皮改用途觸礁

【本報訊】政府聲稱有信心達成建屋目標,但內部文件就顯示,多幅原定可建屋的地皮都先後觸礁。其中屯門40及46區、即鄰近蝴蝶灣及小冷水的沿海地皮,因噪音、空氣質素及交通情況不達標,環保署及運房局均不贊成用作住宅用途發展。
兩塊地皮總面積近27公頃,鄰近連接赤鱲角的隧道入口,現大部份為工業用途,包括政府洗衣房、露天貯貨場、汽車維修場等。政府於2012年就重新規劃作研究,建議改劃寫字樓、酒店、公屋用途等。
另一個政府原本的公屋選址在錦田南及八鄉,涉及14幅地皮,預計可提供3.3萬個單位。但政府內部文件指,計劃遭鄉議局、區議會等地區人士及環團反對,又要求當局在發展前要先擴闊錦上路、錦田路一帶路面。

錦上路八千單位延期

土地發展委員會原本同意將計劃分階段進行,首階段先發展鄰近錦上路站兩幅鐵路沿線綫地皮及3幅公屋地皮,料可提供1.7萬個單位;又建議當局答應地區人士要求,先擴闊路面,確保當局在更改土地用途建屋時,不會遇上他們的反對聲音。但運房局研究該處的交通情況後,指發展不會影響兩條馬路的交通,認為地區人士的要求毫無根據。最終城規會建議將更改土地用途的工作延後21個月,令原定可趕及在10年建屋計劃內、即2022至2025年落成的8,000個公屋單位,全數延至2024至2026年才可落成,部份單位因此不能計算在10年建屋計劃內。
至於堅尼地城包括摩星嶺平房區及加惠民道警察宿舍等空置地皮,當局原定可建2,700個公屋單位,但因中西區區議會及鄰近私樓居民反對,最後規劃署「跪低」,在今年3月提出減少400個公屋單位,並調低樓宇高度等,再交中西區區議會審議。
■記者梁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