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視房屋政策為重中之重的特首梁振英,前日公佈任內第三份施政匯報時,重申未來10年可供應29萬間公營房屋。不過,《蘋果》取得政府最新內部文件,顯示政府內部評估即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未來10年最多也只能建25萬個單位,較梁公開承諾的目標縮水13%。文件又披露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建議梁要盡早向公眾坦白無法達標。團體質疑梁的建屋承諾假大空。
記者:梁御和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去年底公佈長遠房屋政策報告,提出在2025年前興建29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應付需求,包括20萬個公屋及9萬個居屋單位;但同一份報告又承認目前港府土地只夠建25萬個相關單位,當時已被質疑有篤數之嫌。張當時辯稱,部份擬建地皮並非「熟地」,須先經城規會改劃土地用途,但稱要達標不是「別人想像中艱難」。
2020年落成量再跌
本報取得最新政府密件顯示,政府內部評估未來10年建屋量,將出現3.78萬伙短缺,即最多只可建25.2萬間公營房屋,較承諾少13%;而評估已是根據最樂觀的情況(most optimistic scenario)推斷,即假設所有地皮也能如期改劃用途及建屋。
根據較短期的5年建屋計劃,由2014至2019年間會有7.7萬個公屋單位落成。其中去年公屋落成量原定為1.27萬伙,但最終大減兩成,只有9,900伙,創8年新低。當局曾解釋是天雨及人手不足影響,未來可追回進度。惟密件顯示,最新評估2020年的落成量將更少,只有7,600伙,再創新低。以此計算,2021至2025年的4年間,將要有11.5萬個公屋單位落成,平均每年落成2.9萬伙,才可達標。
密件又指,政府正試圖補救,包括加速推行(fast track)原定2020至2021年才落成的青衣青鴻路公屋計劃,希望可提早1年落成,填補1,600伙短缺;但即使順利,2020年落成量最多也只提升到9,200伙,仍少於2014年的9,900伙,直言預計會引致外界批評。
密件也引述發展局解釋,指在各區更改土地用途建公屋時,遇到區議會、團體及居民強烈反對,不少反對者更來自親建制陣營,動輒遞交以千計的意見書,令運房局職員工作量不勝負荷,也令計劃延誤,反建議政府加強對親建制陣營的游說工作。
翻查資料,青鴻路地皮屬斜坡,現規劃為休憩用地,如要建屋,需改劃土地用途,但葵青區議會上月一致否決建議。
王坤:唔好只係吹水
密件進一步披露,政府內部早已掌握無法達標的事實,由曾俊華牽頭的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去年6月已察覺問題,建議政府坦白向公眾公開;惟梁振英在同年8月會議上,仍要求發展局與運房局在36幅被界定為「規劃建公屋有困難」(difficult public housing site)的地皮上尋找發展空間;張炳良去年底即宣稱有信心可達到10年建29萬伙的目標。
捍衛基層住屋權益聯盟召集人嚴碧芬批評政府假大空,「口講增建公屋解決住屋問題,起少少、呃大家話3年上到樓就算數」。身兼長策會成員的公屋聯會主席王坤指,梁振英應盡快澄清能否達標,「唔好只係吹水」,若連29萬目標也達不到,根本不可能解決現時公屋輪候冊越來越長的問題。發展局及運房局至截稿前未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