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鬧劇結束,後政改的民主路應該怎樣走下去,是所有支持民主的港人都要認真思考的課題。社會運動是浪漫的,但同時也必須面對政治現實。在雨傘運動之後,部份支持以抗爭方式爭取民主的港人,正處於一個充滿無力感和「缺權」(Powerlessness)的狀況。如果無法妥善處理這些情緒的話,民主運動,甚至其他社會運動都將會一蹶不振。
參與社會運動本來是一個「充權」(Empowerment)的過程,透過集體行動去改變不公義的社會制度,同時令參與者認識到自己所擁有的力量,以減輕或消除無力感。可是,當長達七十九日的佔領行動也無法成功爭取到真普選,對部份雨傘運動的支持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去權」(Disempower)的過程,不但未能消除無力感,連本來的力量都被否定。他們未必會再參加任何「和理非非」的遊行和集會,覺得再重複做那些溫和的行動,只是浪費時間。
對中共來說,香港的政改問題,從第一日開始就已經是全國性問題,其關鍵在於中共對結束一黨專政、進行政治改革的立場。雨傘運動的失敗,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港人未能撼動中共的強勢,連英美等大國均表態支持「袋住先」,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爭取民主真是難上加難。雨傘運動的失敗,不是港人的責任,而是時機的問題。因此,港人在未來的最大任務,就是不斷播下民主的種子,等待中共在國際上失勢,例如中國經濟崩潰的時候,然後港人才再次發動大規模的民主運動。
爭取更多市民支持
上述的說法不是失敗主義,而是客觀現實的分析。面對着強硬的習近平,在政改這個最政治化的議題上,港人在短期內實在難以爭取到中共有任何的讓步。除非你有信心在短期內發動一個比雨傘運動更大規模的民主運動,否則,公民社會不妨把有限的精力,集中放在民生議題上面,避免浪費時間於難以有成功的運動上面,令更多港人被去權。
把精力集中放在民生議題上,並不等於港人放棄對民主的追求。民主和民生是不可分割,沒有民主,弱勢群體的權利是難以得到保障。現時有不少的社會問題,例如貧窮問題和房屋問題,的確是源自於不公義的政制。可是,你難以否認港人在民生議題上的勝算,會比政改議題大得多。如果把雨傘運動的力量,投放在修改港鐵的「可加可減」機制、落實全民退保、標準工時立法、大幅增加公屋興建數量這類民生議題上,或許能夠迫使港府和商界讓步。
集中精力於一些沒有觸及中共管治權、爭議性較細的民生議題上,藉此重新組織群眾,並發動各種大型的抗爭行動。與此同時,在論述上不忘宣傳民生與民主的關係,喚醒更多港人支持民主的理念。這是一個策略上的調整,特色是用民生議題作未來社會運動的主軸,同時不忘宣傳民主訊息。希望能夠在某些民生議題上爭取到一定的成果,讓港人重新充權,鞏固社會運動的群眾基礎。終有一天,結集這股龐大的力量推倒高牆,換來真普選。
林兆彬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