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田邨重建 第二批安置單位縮水13%新建兩房戶比石硤尾邨少60呎

白田邨重建 第二批安置單位縮水13%
新建兩房戶比石硤尾邨少60呎

【本報訊】公屋戶越住越縮水,正在重建的白田邨出現「同邨不同屋」的縮水單位爭議。有住戶發現,安置他們的白田邨新單位,面積較安置首批住戶的石硤尾邨單位面積縮水約13%,一個兩房單位少了約60平方呎,有區議員質疑政府為「交數」令重建單位較最初計劃大增1.5倍,卻犧牲居住面積,慨嘆三任特首主政下單位面積不斷縮水。
記者:鍾雅宜

原本的白田邨第一至三座已清拆,地盤正展開打樁工程。陳奕釗攝

房屋署於2012年分三階段重建白田邨,首批居於第1至3座及第12座約900個住戶,已獲安置至石硤尾邨二期和五期,該邨兩房單位面積約為40至41平方米,相等於430至450平方呎。不過,有居民向深水埗區議員吳美反映,尚未遷出的第9至11座及第13座共2,000多名住戶,將被安置到2019年落成的重建後白田邨新單位,單位卻大縮水。
吳美指,房署早前向居民派發單張,顯示兩房單位面積僅35至36.1平方米,即約370至390平方呎,較首批安置單位細60平方呎,受影響主要為4至5人家庭,其餘單位面積差別不大,縮小60平方呎,相當於少了一間細房。

待遷戶:少一間房

56歲的李先生與太太和兩名分別3歲和11歲女兒居於白田邨9座一個約340呎的單位,他指近年因鄰舍問題,原本獲房署調遷至同邨樓齡約10多年的昌田樓440平方呎單位,當初以為重建後可遷至面積相若的新單位,故未有接受該調遷,現在才知新居面積大減,感覺被房署「賣豬仔」,批評當局不公道。陳先生一家四口同樣居於9座,原本打算將新單位間成3間房,供兩名子女各自居住,「𠵱家少咗60呎,只可間2間」。

深水埗區議員吳美

白田邨首批新落成單位位於重建前第1至3座和第12座位置,當局2012年提交文件指4座可重建成1,200個單位,但其後提高發展密度,最新資料顯示4座連巴士總站共提供3,100個單位,大增逾1.5倍。吳美早前約見房署副署長要求修改圖則被拒,將向申訴專員公署和立法會申訴部投訴,希望當局修改方案。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認為近年單位縮水,或因當局按輪候冊家庭比例設計單位,亦可能因停售居屋,單位轉作公屋令面積偏大,但他認為任何理由縮細單位均不能接受,「梁振英嗰頭話要改善居屋面積,政策局就將單位縮水,好諷刺」。房署則指,以減少單位數量來加大單位面積有違善用土地原則,對輪候人士不公,並不可取。

尚未拆遷的白田邨第9座內,其中一單位面積約為340呎。

蘋果20年 企硬我敢言
http://20.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