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相機食先】
童年時,阿媽經常叫我食粟米。朝早不願返學,她叫我食粟米;考試滿江紅,她又叫我食粟米。自從食了粟米,人就精神多了,因為粟米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補充能量,保持血糖平衡。長大後,老婆都娶埋,有日心血來潮問阿媽:「點解當年咁醒,知道粟米好。」怎料她說,當年從來冇叫我食粟米,而是食塞米。
本地有機粟米 易種易收
粟米是全球其中一種主要糧食,只因粗生、易種兼收成穩定。本地亦有出產,八鄉的「我地農莊」莊主黃零,種植粟米多年,深深愛上了它,「粟米好易種,種子掉落地就生,兩個月左右有收成,一年兩次,間中除吓草,冇乜其他特別,落大雨連淋水都慳番,幾好種。」黃零笑說。他的農莊開業十多年,佔地廿五萬平方呎。七、八年前,每逢夏秋都種粟米,收成後作直銷,或送到大埔農墟及荃灣街市街街市販賣,又會跟農友合辦粟米節,呼籲市民助養,順便教育下一代。「一來保障農夫收入;二來助養咗自然會關心啲,助養人放假帶埋細路入嚟,睇吓自己條粟米長到幾大,然後自己割返去,特別開心。」黃零說。
他的粟米,來自台灣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品種主要是黃玉米「華珍」及白玉米「雪珍」,體形不及大陸的超甜粟健碩,但勝在清爽甜美,皆因全是有機,沒有基因改造,可以即摘即食。「大農場產量多、怕蟲害,所以用基因改造品種。我哋小農戶,控制得到,可以唔用,基改會擾亂大自然秩序,我唔鍾意。」
黃零在元朗新田長大,家人經營豬場,自小便要幫忙餵豬幹活。長大後,他和許多新界子弟一樣,跑到市區謀生,過着營營役役的白領生涯。十多年前,深感都市壓力大,也希望孩子接觸大自然,於是舉家搬回八鄉。當時用了三萬元買下一間寮屋,租些土地,開始有機耕作,「如今人人講究健康,有機耕作係世界潮流,其實有得做。」黃零說。
他種粟米,很有策略。同一塊地,分兩次下種,一邊成熟,一邊剛好長出粟米心。然後摘去成熟的,斬走枝幹,掉到未熟那邊,壓抑雜草生長,省去除草工夫。剛長出的粟米心,又可摘去賣,只保留一條,萬千養份集一身,他朝又會長成肥美飽滿的粟米,真箇算到盡。然而,千算萬算,人算始終不如天算,「我連老鼠偷食都計埋,點知會有野豬嚟光顧,平日只會冬天嚟,唔知點解今年夏天都有。本來三千支粟米,俾佢食咗兩千支,搞到我欠人一大筆粟米數。」黃零說。但,天無絕人之路,九月又是收成期,只要天在地在,只要努力奮鬥,希望永遠留存。
我地農莊
元朗錦上路八鄉大窩村元大路
周身都是寶
粟米粒
粟米粒可直接食用、製成粟粉,或提煉成粟米油。加工食物如罐頭湯、醬汁及沙律醬等,都會以粟米粉作穩定劑。又可提煉成糖漿,大部份汽水均採用粟米糖漿而非蔗糖。甚至用來做飼料,肥美的美國穀飼安格斯牛,主要食糧也是粟米。美國更研究以粟米作生物燃料,取代石油。
粟米心
即粟米BB,幼嫩爽脆,含有不飽和脂肪,是製作素菜及沙律的好材料。
粟米鬚
粟米上的幼絲,可用來煲湯及沖水。加入生熟薏米和糖冬瓜同煲,便是中醫常用的祛濕利尿清熱湯水。
源自中美洲
粟米又名玉米、玉蜀黍,源於中美洲,明朝傳入中國。明嘉靖年間著的《鞏縣誌》稱之為玉麥,是我國最早的記載。在中南美洲,秘魯及墨西哥人吃粟米超過600年,墨國境內馬雅後裔,至今仍自稱玉米人。他們愛把粟米磨粉製成薄餅,吃法很多,最著名是taco。
教你做 絕世粟米六粒飯
到底是六粒粟米還是六粒飯?全靠茶餐廳亂寫,讓這老牌碟頭飯再成話題。
不過,一般茶記的粟米肉粒飯,鮮有人認真對待。想吃得認真?不如自己動手。觀塘工廈cooking workshop"Dreamix"的大廚King Kwok,曾是有機農夫,用本地有機粟米做粟米肉粒飯,鮮甜得無話可說,「本地有機粟米比大陸基改粟米甜得多,打成粟米茸,再加些粟米粒來做,好食好多。」他本是婚紗設計師,隨太太當假日農夫當上癮,八年前與友人在粉嶺坪輋開設有機農場,「種過台灣品種,也種過日本白雪公主糯米粟,好煙韌好甜。」他邊剝粟米邊說。
種田平靜本無事,奈何業主收地,農夫夢碎。阿King遂與友人合作開cooking studio,他自小愛煮餸,又曾在希爾頓酒店學廚,於是膽粗粗當大廚。雖是半途出家,一切做得有板有眼。簡單一碟粟米肉粒飯,樣樣也要最好。新鮮豬肉要用生粉、麻油、生抽及水醃過,保持嫩滑,又用獨子蒜磨成蒜茸炒香。粟米汁,用本地有機粟米加雞湯攪拌而成,再加入粟米粒增添口感。「粟米買回來,甜度會逐漸流失,可以先蒸熟放在雪櫃,幾時食都得。」King Sir教路。
粟米汁拌好,混和肉粒再炒香,肉粒鮮美,粟米汁金黃稠杰,淋在熱騰騰的白飯上,嗅到濃濃粟米鮮香,白飯軟熟,粟米粒有咬口,吃到碟底朝天。
材料:
有機粟米 兩支
雞湯 一碗
新鮮豬肉 適量
蒜茸 少許
醃料:
生粉 少許
麻油 少許
生抽 少許
水 適量
步驟:
1.
豬肉切粒,用生粉、麻油、生抽及水醃一會。
2.
粟米起粒,加雞湯,以攪拌機拌成粟米汁。另一支粟米起粒,拌在粟米汁內。
3.
以蒜茸爆香肉粒,放粟米汁煮勻,淋上白飯即成。
Dreamix
https://www.facebook.com/Dreamixworkshop
記者:譚偉健
攝影:潘志恆、黃子偉
編輯:陳國棟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