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記者兼綠運行動者Mark Lynas在學術會議中受邀參與一場科學討論,內容圍繞由科學家Johan Rockstrom提出的「地球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多個小時的辯論後,在場的科學家列出九項維持地球生態、氣候系統穩定的環境指標。會後Lynas認為地球限度的框架值得推廣,跟Rockstrom 交流後決定寫出《The God Species:Saving the Planet in the Age of Humans》一書。
全書共11章,首尾兩章分別是導論結語,中間9章討論各項指標,按序為︰物種多樣性、氣候變化、氮循環(內文亦有提及磷循環)、土地使用、淡水使用、毒素、懸浮微粒(氣膠,aerosols)、海洋變酸、臭氧層破壞。
9項指標環環相扣,互相影響。於地球限度的框架下,研究改善環境的方案時須平衡各項指標。有時候某些措施可以一石二鳥,例如降低碳排放,除了可減慢氣候變化,還能緩和海洋變酸的速度。另一些時候我們要作出取捨,例如有機耕作能夠減少化肥使用,亦殺死較少生物,但由於產量相對較低,整體而言會大幅增加土地及淡水使用,亦影響更多生物。要以最少的土地養活地球70億人,以至未來更多人口,便須多管齊下。比方說要監管化肥用量,以免農夫過度施肥,又或透過基因改造技術,研發出更有效吸收氮的農作物,從而降低施肥量。
不幸的是,基改技術已被綠色團體妖魔化,令基改農作物更難推出市場。Lynas於九十年代中曾是反基改的運動者,直到幾年前開始閱讀科學文獻,認為自己再不能一邊援引科學去論證氣候變化乃人類造成,一邊選取數據去反對基改,於是改變立場。
Lynas於導論明確指出,地球已經進入人類世(Anthropocene),環境被人類嚴重破壞,而且人口增長使我們對地球的影響力有增無減。因此人類要為環境負上責任,主動善用科技扭轉局面,才是避免災難的唯一方法。
漠視學界共識、否認氣候變化由人類造成者,自然不會接受這個結論的前半句,然而也有不少環保分子實際上並不接受後半句,抱持「回到過去與美好大自然共存」的虛假想像。基於這個分歧,書中對傳統環保組織不乏批判,特別提到其反核、反基改的立場,對改善現況弊多於利。Lynas亦表明綠運需要改變宣傳策略,才能獲得多數人支持,在此危急關頭這尤其重要。
根據本年初發表的調查,九個地球限度中四項已經超標,可以預見未來數十年氣候變化加劇。人類擁有前所未見的科技,且看我們能否及時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合作起來,避過一劫。
鄭家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