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健籽:好動之城】
或者還沒有很多人知道,去年12月,聯合國宣佈將今天定為國際瑜伽日,每年一度,從此瑜伽有了自己專屬的節日。勿論男女,初心也好,資深也罷,好趁第一次的國際瑜伽日,先了解香港瑜伽發展史,再讓身心裏裏外外整天投入瑜伽生活吧。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之中,日照最長的一天,亦是季節交替的重要日子;在古瑜伽信仰之中,這天有着特別意義,聯合國亦因此選了6月21日為國際瑜伽日(去年夏至為6月21日,今年則是6月22日)。近十多年,香港瑜伽風氣越吹越盛,由起初最基本以伸展動作為主的瑜伽,發展到高溫瑜伽、高空瑜伽等五花八門,瑜伽中心成行成市,瑜伽亦成為健身中心必備甚至作招徠的項目,同時造就出不少星級瑜伽教練。有人會說是種潮流,潮流背後,其實更多的是種生活態度。
世界冠軍 家庭是終極修行
2013年,魏秋琪(Stephanie)成為首位奪得國際瑜伽錦標賽冠軍的香港人。十年前跟朋友嘗試高溫瑜伽,從此愛上,「記得第一次上堂很辛苦,但過後很舒服,晚上睡得好,於是繼續。」瑜伽改善了一直困擾秋琪的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毛病,兩年後還被導師鼓勵參加比賽,「瑜伽不是一直講求內心的精神修煉嗎?怎麼瑜伽都有比賽?後來才發現原來瑜伽比賽在印度很普遍,每天都會發生。」比賽前五個月,秋琪會進行密集式訓練,每天練習四至五小時。而上台比賽,難免比較,早年秋琪會因為輸了比賽而失落,甚至怪罪天氣,或怪罪自己比賽前一天多吃了某一餐,本來一個放鬆的運動,變得壓力重重,「最後(參加比賽)兩年我換了教練,她比較着重思維上的練習,開始仔細想瑜伽比賽的真正意義,在台上一連串的瑜伽動作,其實是在展現自己內在的精神狀態。」得過第二、第三名,在第五次比賽中,終於奪冠,成為首位集齊冠、亞、季軍的人。比賽,本來就不止於肉體上的競技,而是一場精神修行。
秋琪現在已沒有比賽,主力教班,但她的修行依然持續,不過不在瑜伽場地,而在家裏,「我覺得作為父母才是瑜伽最終的練習,所以想專注在家人身上。」外表完全看不出來的是,秋琪已是一位五歲小朋友的媽媽,面對小朋友所需要的耐性和克制,對秋琪來說也是一種瑜伽練習。
一代宗師 停車場天台授課
以為瑜伽在香港是這十多年來的事,但原來早在五十年代,香港人馮公夏老先生已專程到印度拜會瑜伽大師,並邀其首徒來港傳授瑜伽,在銅鑼灣的嚤囉廟(現在已拆卸改建成善樂施大廈)開辦了香港首個瑜伽課程,一代瑜伽宗師羅秋是四位弟子之一。香港瑜伽教練總會主席兼總教練方輝,七十年代開始跟香港首代瑜伽宗師羅秋學習瑜伽,是目前香港最老資格的瑜伽宗師之一,「1975年,每月人工只得六百大元,瑜伽學費就用了五百,幸好師傅後來只收我三百。」六十年代,南華會是學瑜伽的主要場所,是種上流社會的玩意,來上課的人都是有頭有面的富人。到七十年代,瑜伽開始普及,「七十年代最多人在尖沙嘴街坊福利會學瑜伽,而我第一次開班就在深水埗街坊福利會,主要教授一些婦女或打寫字樓工的人。」八十年代,當時政府聘請了四、五位兼職瑜伽教練在各區開班授課,方輝是其中一位,「那個年代還沒有體育館,我們就在紅磡停車場天台鋪一塊沙灘蓆上課,遇上雨天就躲到下層室內。」跟現在裝修漂亮長開冷氣的室內瑜伽房相比,從前戶外的可能是香港最早的高溫瑜伽。
瑜伽素食 補充體力
瑜伽不只動作和精神修煉,還要配合飲食,才是完整的瑜伽生活。瑜伽有自己一套飲食哲學,將食物分為悅性、變性和惰性三類,蔬果、穀類是悅性食物,蘊藏正能量,多吃會心情愉快、精神清明;肉類、菌類是惰性食物,含毒素,食用會精神萎靡昏沉;咖啡、茶、朱古力屬變性食物,食用會刺激神經令精神亢奮。
訪問過幾位瑜伽教練,不約而同都是素食人士,不是因為瑜伽背後的宗教埋念,秋琪說:「我食素,菇菌都會吃,有時和朋友食飯都會吃海鮮。我不喝咖啡,因為咖啡會令神經和肌肉繃緊,而且咖啡帶酸性,會令身體慢性發炎,導致關節之間的細胞腫脹,所以有些人拉筋時會痛。」秋琪以一杯鮮榨果汁作為早餐,而方輝則甚至不吃早餐,「因為教班,特別是要練習呼吸,多年來已習慣不吃早餐,不會餓,中午吃一碟飯,晚上吃些水果瓜菜就夠。」對他來說,瑜伽不是種消耗體力的運動,相反是補充體力,透過呼吸吸收自然能量。
辦公室繼續YO!
瑜伽中心雖好,但要做瑜伽其實不分場地,到處都可以做,甚至在辦公室都可以Yo一Yo,我們請秋琪示範了三式簡單瑜伽幫你伸展一下。
輸人唔輸陣 全身瑜伽新裝
動作未做得完美,不如先着得優美,貪靚實乃人之常情,以下幾件最新瑜伽服飾,實有件啱你心水。
Lululemon
http://www.lululemon.com.hk
adidas
http://www.adidas.com.hk/mygirls
記者:曾冠輝
攝影:劉永發、潘志恆、許先煜
編輯:黃子卓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