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投票騎呢收場,如果相信純屬意外,也說明世事千算萬算枉費心思,不如實實在在用心做好一件事。上一篇提及中國準備模仿四大貨幣,以資本輸出破局。近百年每當經濟不景氣時,對任何一國而言,硬通貨都係最大嘅考驗。無論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軍費超支導致黃金流失,五十年前法國總統戴高樂以買起美國黃金攻擊美元體系,還是八十年代蘇聯打輸石油價格戰令美元儲備清倉,防止硬通貨流失係打守勢,最後通常都輸。前述英、美舊路,接下來讓我哋睇下德、日。
德國:萊茵資本主義
歐元前身係德國馬克同法國法郎,馬克尤其重要。與英美不同處係,德國並非主動透過資本輸出同金融手段,馬克之所以登上國際舞台,係德國製造世界第一、銷量第一。尤其六十年代貨幣改革開始,馬克含金量不斷提高,穩定性同儲存價值備受青睞,於是德國有牙力出口時要求用馬克結算。九十年代法國經濟學家Michel Albert提出萊茵資本主義,歸納歐洲工業強國模式,尤其以德國為代表,就係唔打價格戰,只打質量戰。結果市場買同類產品要靚,唔買德國唔可以;要買德國製造,唔用馬克唔可以。由於馬克、法郎等貨幣本身已係國際流通貨幣,歐元一成立自然成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之一。
日本:黑字還流
日本仿照美國,當累積大量貿易盈餘後開始借錢畀發展中國家,意圖將日圓國際化,中國係其一受惠國,但呢段歷史好少出現喺華文媒體上,內地年輕一代甚至未聽過。1987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黑字還流計劃,以650億美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或贈款。黑字相對於赤字,即盈餘。計劃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向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出資;第二階段要求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喺日本發行日圓債券;第三階段配合美國布雷迪計劃,援助拉丁美洲經濟危機嘅國家。黑字還流計劃令日圓國際影響力大增,其SDR權重由八十年代初13%,到九十年代末達到18%,但近年比重漸降至不足10%。近二十年,日圓則作為低息貨幣,佔carry trade主要席位。
四大國際貨幣嘅經驗,英國由制度轉化為實力,美國以金融手段坐莊,德國製造令人趨之若鶩,日本執着做事結合金融手段敬陪末座。中國若要人民幣成為第五大國際貨幣,自問上述四項有邊樣比人優勝?人民幣當下唯一優勢,只係全世界經濟唔好。模仿前人嘅模式容易,但要做得好好難,最終都要有自己一套先能控場。
Mr. Treg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