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假日散心】
37度高溫,只想吃喝睡,在玻璃屋呷着有機果汁,跟本地品牌Greenology老闆鄧家騏(Andy)聊天,他突然清醒:「怎麼你越說越讓我覺得自己很奇怪!」一語道破我心裏的魔鬼——肯肯肯定妒忌他的綠色生活。他全家熱愛鄉居生活,齊心搞小店和有機農場,他還帶導賞團遊村。這裏是上水蕉徑,他口中那個由粉錦公路轉個彎,由廢車場場景,剎那間轉為見田見山的奇異國度。
看到漂亮的本地原創花器,一問之下,原來工作室和園藝小店就在上水蕉徑,逢周六日開放,可預約導賞團,夏日在平原鄉村半天遊也屬賞心樂事。蕉徑位於古洞南,共分老圍、新圍、彭屋、陳屋埔及營盤村等,最為人熟悉便是位於彭屋的龍潭觀音古廟,每年觀音誕都有多座花炮賀誕。在上水火車站有專線小巴直達蕉徑,出發前,Andy提醒我同一站頭同一號碼的小巴,卻有三個目的地,蕉徑小巴總站是彭屋,小巴剛由粉錦公路轉入蕉徑路,便可喊「新舊路口」有落,這裏便是Andy的園藝小店「蕉徑休閒村」,即導賞團的起點。
設計夢,一家人,一條心
小店是一間擁有偌大花園的玻璃屋,共7,000呎,攝影師忍不住嘆道:「如果這裏是住宅便好了!」說畢都市人基因復蘇,貪方便的都市人不會選擇住在這裏,從村中可以遠眺深圳數座高樓,大部份時間只見山與田共一色,綠!蕉徑偏遠,但它同時是行山熱點大刀屻必經之路,行山人士通常會在村口士多買飲料,自從小店開業後,多了一處歇息點。在如此炎夏,眼睛失焦,欣賞花器和植物前,先嘆冷氣和有機果汁。
小店不以品牌Greenology命名,改了一個很直白的名字「Innolife蕉徑休閒村」,暗含Andy最初對蕉徑的印象。「Greenology這個品牌,一開始可以話無心插柳,因為我跟姑姐一直想做一個自己的品牌,湊巧表弟兩年多前畢業回港,說想開設手作工作室,那不如一齊搞啦!」花器一早進駐Page One書店,最近還在台灣設計購物網Pinkoi打響知名度,百分百香港製造。全家每天一下樓,三十秒即達工作室,問表弟私人生活和工作界線模糊,悶嗎?他說:「其實要做融入大自然的產品,有甚麼比這個地方更好。」工作室前的農田早已荒廢,有老村民戲謔樹比田多,但村裏荒田出奇地整潔!在蟲鳴聲下,坐在工作室階前邊看夏日高聳的白雲,聽Andy訴說着創業糗事,「花器最初只用木材,貪其容易處理,但製成花器後,為何平板會變得彎曲,後來才知道木材必經蒸熏工序,才不會受潮變彎。」其後又想到用水泥做花器,經過不停摸索,終於悟出秘方。表弟遞上昨天做的水泥動物模,「你摸摸看!」還未經過磨平邊料,觸感微涼柔滑。動物模型是製作花器的餘暇手作,主打仍是花器。因為人手關係,在書店寄售的花器不會搭配植物,來到蕉徑小店才能買到完整一套的花器,Andy說:「店裏所有園藝都由姑姐一人負責,回家還要料理自己的花園。」一人有一個夢想,三劍俠背後,還有Andy的父母幫忙,姑姐也邀來朋友幫忙,炮製慢磨有機蔬果汁。導賞團其中一站,便是參觀他家的有機農莊,Andy說:「蔬菜全部來自自家有機農場,而村民大多種果樹,村內有芒果,還有農夫種的木瓜,蘋果則必須在村外買。」這天喝紅菜頭加蘋果汁,不加糖,不加水,純天然味道,甜到入心,「為將來籌謀,現在我們在農場試種果樹,希望將來供應的有機蔬果汁,全部自己種植。」
這口綠色飯,不容易,但滿足。
蕉徑是香港農田面積最廣的鄉村之一,擁有全港最多的信譽農場,他的農場是村裏唯一一個取得有機認證的農場,當初搞農場也是受到環境薰陶,「我好鍾意大自然生活,入村後見到咁多農田,睇睇吓好想參與其中。阿公阿婆常來,經常說種田不是這樣種,有機不賺錢的!」以前種菜落紅丸、打蟲水、落白灰來殺菌、殺蟲,跟有機耕種概念背道而馳,Andy斥巨資建種植棚,「如果冇咗佢,防唔到蟲患、果蠅,咁食到的有機菜,都係落咗農藥的『有機菜』。」種田背後的辛酸,在導賞團裏不多說,Andy倒是發現香港人對農作物認識很少,「見到番薯葉就問呢啲乜嚟,問你種啲乜植物喺度。」我笑他經營農場才兩年多,肯定犯了所有香港人都會犯的錯,他自我踢爆,「當然我一開始都是這樣,經過一年暴曬,我才開始認識這些植物。村民也教曉我用古法黐頭芒止癢。」導賞團另一搞笑現象,便是參加者看到荔枝樹,居然可以拍足十分鐘照片!「在蕉徑,車路兩旁就有村屋和果樹。」其實村裏一直是村徑,只靠步行和單車出入,近數年修了蕉徑路,所幸寧靜未變。Andy當初搞導賞團出自對蕉徑的喜愛,「客人多數是附近屋苑或上水居民,來到這裏人生路不熟,有地膽介紹會較好,至少不要誤把雙魚河當大坑渠。其實這裏最終想做到去掉商業味,與客人多些溝通,一齊去玩,一齊研究種植,交流心得。」
必睇景點
蕉徑休閒村
facebook:greenologyhk
導賞團連飲品及有機禮品:價錢按人數分$120、$180及$350
記者、編輯:邵 超
攝影:鄧鴻欣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