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籽:揀啱活動】
6歲冼浚諺(Tsun Yin)、6歲王柏皓(Paco)和5歲半胡朗庭(Ryan)騎着座駕高速上坡落斜,再來一個BMX動作「飛Jump」,看得人目定口呆。他們騎的不是單車,而是沒有齒輪連腳踏、只靠兩隻腳仔撐撐吓的平衡車。參賽兩年,他們包辦多個香港平衡車比賽冠亞季軍,亦曾遠赴日本及台灣參賽。前年在父母策劃下組成「Kamikaze Team HK」,把練習情況、照片及比賽影片剪輯後上載至面書與大眾分享,可惜,香港平衡車比賽年齡上限為6歲,小騎士離退役時間亦不遠矣。
五、六歲港孩笨手笨腳、缺乏自理能力嗎?不,這三名帶點硬朗的平衡車小子便告訴你不要看輕小孩。穿上車隊隊衣的小鬥士們自己穿上頭盔、手套、護肘和護膝,然後迅速拿起平衡車在球場內高速跑動,毋須父母幫忙。
別看他們那麼老友鬼鬼,其實他們分別來自粉嶺、大埔及鴨脷洲,平日都是各自在空地及球場內練習,約一個月才聚集起來齊齊特訓。每次集訓,三子的爸爸都會帶備在五金舖買來的膠帶、膠筒來設置練習場地、規劃比賽路線。這次設置了三個如髮夾彎的羊腸子彎道,眼見Ryan 快而穩地過彎,耍出像飄移一樣的絕技,沒有煞車系統,他便用腳來減速,增加與地面的磨擦從而順利地轉靚彎。Ryan爸爸說:「轉得很乾脆吧,但換新鞋的速度便會快,兩至三個月就會磨損了。」他曾試過買一對只在比賽時穿着的運動鞋,可是用了五次後就要扔了。雖然心痛,不過看見兒子充滿動力地奔走,Ryan爸爸只是輕輕一笑。
擦損手腳 成長必經階段
平衡車雖然越見普及,不過這麼認真地研究平衡車裝備設置的爸爸不多,他們更會由日本訂購零件回來改裝及修理。其中一個零件商名為「Daddylab」,再看看眼前爸爸們圍在一起研究零件優劣及如何裝嵌,平衡車就真的像爸爸的玩具實驗室一樣,小朋友一於懶理,最重要有得玩。至於組隊及參加比賽,卻是爸爸與小孩子意料之外的事,當初各爸爸只想訓練兒子的平衡力而送他們一部平衡車。
平衡車沒有腳踏,高速行駛時向後跌倒會有一定損傷。Paco爸並不擔心,反而認為平衡車能訓練小孩學習跌倒後要懂得站起來的勇氣,「男仔不要怕失敗,小朋友跌倒後,你越緊張,他們越會放聲大哭,反而要訓練他堅強一點,可能會擦損手腳,但這是男仔成長的必經階段。」當初讓Paco參加比賽,原因是希望兒子不要過份驕傲,Paco爸媽希望讓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Paco雖然技術很好,逢彎過彎,不會因跌倒受傷而哭,反而在第一次參加比賽時,初嘗失敗滋味後便哭着說:「很想要那個獎盃呀。」難得的是,經過多次失敗後,Paco已不執着於比賽勝負,反而在懂得享受比賽過程後,冠軍獎牌自然手到拿來。
海外比賽 豆丁學懂自理
今年3月是車隊成立以來首次派小車手海外作賽,隊長浚諺及Ryan分別出戰台北「單車嘉年華Push Bike大賽」6歲及4歲至5歲分組賽事,最後奪一季一冠佳績。出外比賽難免因陌生環境、言語溝通和賽制等問題而感到壓力,但亦無礙浚諺衝過斜台的無比鬥志,浚諺爸爸見着,不禁回想兒子首次玩平衡車的情景說:「當他衝出去後,跑法、跌倒及遇上的困難都需要靠自己判斷,我只可在旁一看着,雖然明白小孩要成長,但亦有點百感交集。」Ryan曾參加過日本沖繩「Strider Enjoy Cup」,有過比賽經驗,所以第二次出外比賽顯得較輕鬆。對於三小子而言,勝負較為次要,爸爸希望他們在比賽及訓練中,讓小豆丁學習自理及與別人溝通的能力,Ryan爸爸說:「小朋友在平衡車中學懂自理能力後,便會嘗試自己解決困難,玩平衡車很易跌倒,跌倒了,再站起來,其實做人也是一樣。」
為何隊名叫「Kamikaze」?「Kamikaze解作神風,其實好像有點負面,但我們就像風一樣衝出去,小孩在賽道上自在奔馳,甚麼也不理的意思。」Paco 爸爸說。這個7月,三名鬥士結束香港賽事後,便會立即前往台灣比賽,不知可否一次過包辦冠亞季呢?
揀車小技巧
父母切忌抱着「可以玩多幾年」的心態來選擇一部不稱身的平衡車。若車身過高,小朋友會因重心過高而難以平衡及駕馭。一般而言,身高80-105cm的小朋友宜購置一部12吋單車,14吋單車適合90-120cm高孩童。此外,想孩子雙腳能平放地面,座位高度要比他們的褲襠位低2cm。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梁蔚澄
攝影:楊錦文
編輯:陳漢榮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