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健籽】凍飲困熱氣 中暑就咪制

【科健籽】凍飲困熱氣 中暑就咪制

近來天氣悶熱,片刻渾身臭汗,走入室內嘆陣冷氣,豈料旋即發燒作病。連忙跑到診所,中醫卻說記者不但患上感冒,更有中暑症狀。到底在酷熱天氣警告長掛的日子裏頭,四處奔波的都市人,有何解暑妙方?

【科健籽:食養東西】
天文台連發酷熱天氣警告,氣溫高達34℃,記者並非陽光少女,自發燒作病後,更嚇得三步不出閨門。就算鼓起勇氣,依然手執冰茶,躲在冷氣地方。然而長宅家中難免苦悶、經常出入冷氣地方又易得病,為求脫困,遂找註冊中醫師劉秀華求教,做足準備才與陽光玩遊戲。

暴曬致暑陽暑 應補足水份

起初以為中暑就是曬得太多、出汗太多,導致體溫急升、身體出現不適,原來中暑有分陽暑陰暑。註冊中醫師劉秀華解釋,中醫提倡於中暑情況嚴重至暈倒前,盡早留意身體變化與警示,以便及早調解。
陽暑是指長期處於高溫環境或受烈日暴曬,人體過度接觸火熱暑氣後的即時反應。當皮膚溫度升高,同時大量出汗令體液減少,會出現極度口渴、唇乾及小便量少而色黃等情況,更會出現心煩胸悶、心跳氣促、頭暈頭痛的反應,應即時到陰涼地方並補充水份。

陰暑好濕邪 易攰冇食慾

陰暑反應則不如陽暑般即時及明顯,陰暑濕邪是指香港炎熱多雨,空氣濕度高,人體難以排汗,使濕氣困於體內,身體出汗亦難被蒸發,易被濕氣蒙罩。濕邪會阻滯脾胃即消化系統的化濕功能,因而引致胸悶、頭重墜痛、身重困倦、肢體痠痛、食慾不振,嚴重者更會腹痛肚瀉、大便稀爛。
都市人愛吹冷氣,但需注意溫度轉變過大易惹感冒。劉醫師說,暑熱使毛孔張開排汗,汗液易黏細菌,走進冷氣地方時,皮膚及血管遇冷收縮,細菌便沿毛孔進入體內,易致感冒。進入溫差較大地方時,肩膀宜圍上圍巾或輕薄風褸。
常認為凍飲能解一時暑熱,劉醫師則指此舉會降低消化及化濕功能,減低食慾、胃脹腹痛,更會使濕氣停滯體內,阻礙熱氣散發,出現越飲越悶熱的情況。《黃帝內經》有載「春夏養陽」,應當保護陽氣,飲食以溫為宜,即多食暖物。預防中暑的正確方法為多飲溫水,進食多汁瓜果如橙及冬瓜等,補充水份。
此外,劉醫師亦推介兩款湯茶,陽暑可服雞蛋花蘆根飲,雞蛋花有清熱、利濕及解暑之效,蘆根則有清熱生津、除煩悶、止嘔及利尿作用。陰暑可試老黃瓜綠豆苡仁祛濕湯,老黃瓜及綠豆有清熱解毒、利水之效,生熟薏苡健脾止瀉,陳皮則有助理氣燥濕,鴨肉更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之效。但脾胃虛寒者,兩款湯茶皆需慎服。

註冊中醫師劉秀華

雞蛋花蘆根飲(解陽暑)

【功效】清熱生津,利濕解暑
【材料】雞蛋花10g、 蘆根15g、 冰糖適量
【製法】把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三碗水,燒開後以中火煎煮半小時,大概煎成一碗水,隔渣後飲用。

老黃瓜綠豆苡仁祛濕湯(解陰暑)

【功效】消暑清熱,健脾利水
【材料】:鴨500g(切件汆水)、老黃瓜1個(洗淨切件)、綠豆30g、生熟薏苡各30g、生姜3片(洗淨備用)、陳皮1角(清水浸一小時去囊去水備用)
【製法】把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八碗水,大火燒開後轉細火煮兩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記者:楊麗珊
攝影:楊錦文
編輯:陳國棟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