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20周年感言 - 黎智英

《蘋果》20周年感言 - 黎智英

黃霑的歌「喂,又到聖誕……鄧小平is coming to town……」街頭巷尾處處聞,恐懼的陰霾壓着港人的心。機場攜幼帶老推着笨重行李的不是遊客,臉上都沒有笑容。是的,「鄧小平is coming to town!」他們趕着移民。人心虛怯,香港大禍臨頭,但危機是機會,當時看準入市投資的不知賺了幾個開。我也在那時候入巿:我創辦了《蘋果日報》。
鄧小平進城巨輪下輾壓了憧憬、嚇壞了傳媒,躲到模稜兩可苟且中的都方向頓失。立場大江東去,新聞輿論變成不甜不鹹、無味的點心。這樣的點心怎會好吃?把握機會,我們跳出來站穩立場,加鹽加醋。我們很快成功了。但是我們也很失敗:我們逾越規限,出位過火極端,被人摒棄;我們常常自以為是,動輒得罪人,受人譴責;我們鋒利的立場是別人攻擊的對象,我們一一接受,有時垂手低頭,有時挺起胸膛沉着氣,但我們從不錯過吸取教訓的機會。到今日,我們仍傷痕纍纍,卻因而保住了我們的謙卑。
羅燦與我一同創業,五年後功成身退。領着《蘋果日報》驚濤駭浪走了十六年,董橋去年也退休了。去年雨傘運動我走到前線,怕將壹傳媒帶進邊緣,之後我也退下來。沒有好擔心的,反正有葉一堅睇住,反正傳媒已走進了手機年輕人世界的時代。手機傳媒無時無處不在,浩瀚而深厚,這是傳媒的大時代。時勢造英雄,今後傳媒人才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我不妨在這裏做一件儍事,我預測在張嘉聲和葉一堅領導下,十年後的《蘋果日報》會是最高峯時的三四倍大;當然,我指的是《蘋果日報》手機傳媒。

1995年創刊號

1996

1997

1997

1998

1998

2001

2003

2008

2009

2014

希望二十年後我仍為《蘋果日報》的報慶刊物寫序,但我幾乎肯定那不是印在紙上面的;到時候《蘋果日報》的報紙不在了,是完全的手機傳媒。報紙舞台燈光漸暗,黯然的背影,不知何時say good bye!
公民看見新聞/事件發生,隨身拿手機拍下交傳媒處理發放的趨勢,將顛覆傳媒的概念、結構和運作。手機傳媒add value的優勢也會不同。手機傳媒是影像媒體,它的傳真、製作和表達靠科技,傳媒逐漸成為半科技行業在所難免。例如,facebook等社交網絡上分享發放內容是《蘋果日報》手機版發放內容總量的75%,等於說傳媒七成半的發行權控制在用家手上。「你要洗我腦?我不分享你的內容!」利用傳媒洗腦在手機時代只是徒然的傲慢。

假如將來傳媒內容的來源七成半是公民提供的,傳媒內容七成半的主權也落到用家的手上,傳媒剩下的重要工作將會是怎樣把這些內容修輯和包裝到最好,最快傳遞到最多最適合的人手上。例如你是深水埗的桑拿按摩院賣「電子傳單」廣告,廣告只會傳到在深水埗附近工作或居住的三十五歲以上的男士。手機廣告可以這樣準確傳遞,內容也一樣,傳媒多大程度依重科技可想而知。
比科技思維更hi-tech的政改把戲,我不懂。阿爺要解決這問題,他自然有路數。他不要理,七百萬人跪下來求也沒用!但是,就是沒用,我們會爭取下去。這不是頑固,這是尊嚴:一旦放棄了為自己爭取自由和正義,我們便放棄了做人的尊嚴。政改拿不到一件事,尊嚴我們永不放棄。有人認為自己是君子,太平盛世誰是君子有甚麼所謂,但當刀尖指住喉舌,你仍是君子才重要。傳媒的立場也一樣,當歷史巨輪輾壓到你頭頂上來,每個毛孔都充滿恐懼時,你仍不認命才重要。在這之前,《蘋果日報》仍須保持謙卑。
《蘋果》創辦人 黎智英

蘋果20年 企硬我敢言
http://20.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