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的最大發現,就是把以前視為圭臬的六四比例打破。我們一直以為泛民選民和保皇黨支持者的比例是六比四,近年泛民支持下跌,但也大概維持五十五比四十五,自從政改以來贊成和反對的比例大概是四十比四十五,而其他一成五是中立。泛民的四成支持,是堅決的,因為他們都在面對共產黨的強大打壓,套用一句共產黨的術語,是久經考驗的民主支持者。
因此,我們不會懷疑這四成鐵了心的泛民支持者會在下次選舉時離棄泛民,但另外的一成五在今次中立的選民卻可能響應共產黨的「票債票償」,如果這樣的事真的發生,可能有以下兩個後果,第一是泛民佔總議席不到三分之一,第二是泛民佔直選議席不到二分之一。前一後果表示泛民在政改上再無否決權,後者表示保皇黨可以任意改動議事程序。
老實說,在政改上的否決權其實並不重要,因為無論有沒有這個否決權,香港的民主都不可能有寸進,這是一個本土派不願面對的事實,就是中國沒有民主,香港根本不能有民主。因此佔直選議席少於半數,才是對泛民的致命打擊。其實現在立法會是唯一可以有效地、合法地阻礙政府施政的地方,拉布是其一,泛民議員全部加入各委員會是其二,但這一切都會隨泛民失去直選議席的大多數而隨風而去。
泛民議員的確有其取敗之道,例如自雨傘運動後說好的全面不合作運動全無蹤影,但有甚麼人民才有甚麼的議員,畢竟他們大多是我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泛民議員的虛與委蛇其實是選民的意向投射。能投票給湯家驊的,大概也不會希望有拉布發生。但政改一役,卻成就了四成的堅實泛民支持,他們應該更能接受在議會中抗爭的議員。可惜時不我與,四成的堅實支持保證不了泛民在直選的議席過半,更有甚者,本土派不以共產黨為第一敵人,專門向同路人下手,四成的堅實支持其實也在互相攻擊,加上共產黨利用強大的配票能力,絕對有能力可以橫掃直選議席。因此立法會抗爭在修改議事規則下將成為泡影,我們將進入一個萬馬齊瘖的年代,立法會成為人大式的橡皮圖章,廿三條的通過再無懸念。
現在香港民主的唯一希望,就是這四成的堅實民主支持能團結一致,和另外的一成五中立人士為香港前途而拒絕共產黨的呼籲。但在沒有大台又專拆大台的氣氛下,這一切都絕不會發生。香港終於成為一個大陸的普通城市。
李德成
公大電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