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西營盤 學生鞋舖結業禮

【專題籽】西營盤 學生鞋舖結業禮

終於等到放暑假!收到填詞人梁柏堅的訊息,西營盤三十多年歷史的學生鞋店正佳鞋業,7月底光榮結業。他說:「當年的鞋店,都有種皮革味。」而「老西友」伍家謙,更是西環老街坊,初中時到正佳買鞋,往後路過,都會跟老闆陳先生打招呼。三十年來為學生迎接開學,召喚昔日親朋友好鞋舖重聚,2015,它終於可以放暑假。

經歷香港造鞋業的光輝年代,老闆陳先生1971年入行, 在尖沙嘴做設計及買賣入貨。給客人量了腳畫了鞋樣,給家庭式山寨鞋店手工製作。整雙鞋連鞋底都是真皮的,舒不舒服未算講究,但絕對耐穿耐磨,在打工仔月薪三百多元的七十年代,百多元一雙全真皮鞋也是常常缺貨。許冠傑、仙度拉,連陳惠敏都是客仔。他在筆記本上草草畫了隻長靴,一吋厚鞋底,兩吋高跟:「佢(許冠傑)金色銀色各造一對,上台跳舞時着,好型㗎當時!打星陳惠敏要牛仔靴型的。」陳惠敏都着?點打架?「嗰陣個個都咁着,唔理啦!」1978年大陸開放,大家「估估吓怕共產黨冇咁好死,怕他們一反口甚麼都沒有了。」八十年代初人們才敢回去投資開廠。港人總是螞蟻搬家似的揹大量日用品回鄉省親,從全沒要求,拖鞋、鞋、舊鞋甚麼都要,至八十年代,「姨媽姑姐幾個人,每人買六對搬回去。當時日本人造皮皮鞋受歡迎;菲律賓也突然流行塑膠鞋,那時候你能出多少貨,他們就買多少貨香港生意好好做。」

三代人的鞋店

「遍地黃金」的日子,當然自立門戶做老闆啊!1983年正佳鞋店在正街開業,取街名諧音之餘,喻意「Very Good又正又佳!」皮鞋、舞鞋、淑女小高跟、學生鞋、球鞋一應俱全,卻發現,他們是西營盤少有的鞋舖,「原來大家都去中環百貨公司買鞋。」計錯數有計錯數的好,西營盤學校多,鞋舖幾成獨市生意,英皇及聖類斯的學生都跑來,有些人三代人都來幫襯。店裏珍藏着三個日本訂回來的木製舊鞋楦,同樣卅年歷史,以前的人貪靚,試鞋時總買小一號,穿到剛剛好才漂亮,誰知走一天路雙腳發脹痛不欲生,就拿回來給他們撐大鞋子。鞋楦上的小孔本配小木塞,塞好木塞套進鞋裏,對準有雞眼的位置壓個小孔,套住雞眼,走路就不痛了,有些明明不是在這裏買的鞋,他都會幫他楦大鞋子,「點同𠵱家?最多買過對新,都好少人用鞋楦囉!」陳先生年紀漸大,收窄服務範圍至只賣學生鞋。現在他要在大堆鞋盒中找中鞋碼,都要老花鏡近視鏡換着看,辛苦,決定退休。現在全店半價起,7月底還可能買一送一益街坊,望能重遇老街坊。

日本來的木鞋楦現在少見,有都變成纖維的了。

風摩一時Yasaki

這些舊式學生鞋店,全白Yasaki總雄佔角落,講起,就威:「嗰陣(七十年代初)剛流行日本鞋,那時流行綁帶款,標誌像兩個勾,鞋頭跟鞋跟混以人造猄皮,米色、藍色、白色好多顏色。一對Yasaki,襯牛仔褲,就知你係走在時代尖端的潮人。」銷路快得陳先生要自己開車到工廠取貨賣。現在店裏則只賣白色,百來二百元一雙,成學校指定體育鞋。

70年代風華正式的台灣品牌Yasaki大概長這樣,不過有人造猄皮及多色選擇,型人必備。

八十年代以前女學生鞋不出搭帶及丁字帶最受歡迎,舒服經典。

九十年代尾開始流行這種飾花婆仔鞋,當時學生為個款,都不理裏面是否舒服。

現代婆仔鞋有軟膠小鞋跟,內裏厚墊,穿得舒服。

正佳鞋業

開業年份:1983
地址:西邊街16號地下

記者:陳慧敏
攝影:楊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