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少鹽】
【本報訊】消費者委員會曾發表不少市民關注的高鹽食物調查,作為該會的領導人黃鳳嫺,日常生活也堅守少鹽原則。沒有午餐會議的日子,她會早起床半小時,自製健康沙律盒及三文治,盡量每日保持最多攝取一茶匙鹽。
記者:陳沛冰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獲委任為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成員,她的少鹽生活始於3至4年前,發現自己開始肥胖,做運動無法減肥,後來驚覺是日常飲食出事。於是她上網搜集資料,發現原來以自己活動量,每日最多只應攝取2,000毫克鈉,即一茶匙鹽。
她現時每周早餐有2至3餐吃穀類食品加低脂奶,配清茶或麵包,但消委會以往曾有研究發現穀類食品的鹽份也偏高,她說:「要睇營養標籤,揀啲冇糖冇鹽嘅」。平時若沒應酬,她會早上在家中自製沙律盒及一小份三文治當午餐。
訪問當天她弄了芒果、沙律菜、番茄仔及富有柿沙律,配火雞肉三文治。她說,選擇多汁生果便不需再加高鈉的沙律或蛋黃醬,有時會加少許意大利醋或橄欖油。晚上若有時間在家中煮飯,也會少用醃料及鹽,「煲番茄薯仔肉片湯唔使落鹽已經好夠味」。
「食公仔麵唔好飲湯」
她笑言自己「都係人」,有時到茶餐廳也想吃公仔麵及炸雞髀,「食公仔麵唔好飲湯,因為個湯好鹹,今餐食咗香腸同午餐肉,之後嗰餐要平衡番」。不少雲吞麵都以湯底馳名,但湯底鹽份高,「要犧牲碗湯」。她吃油菜會叫「全走」,吃粥會選魚片粥,而非鹽份較高的皮蛋瘦肉粥。
要堅持少鹽飲食其實不困難,黃鳳嫺指,「只要入咗腦,好似刷牙洗面咁就習慣咗」,「平時搭車上網唔好煲劇,搵吓資料就知自己每日需要幾多鹽」。購買食物時也要留意營養標籤,避開高脂高鹽食物。
外出吃飯難免多鹽,自己煮較易控制鹽份量,「簡單炒意粉加少少肉,加香草同橄欖油,又少鹽」,「夜晚早啲瞓,早啲起身可以整飯盒做午餐」;外出用膳應避免選咕嚕肉等高鹽食物。
市面食物種類繁多,她認為委員會可以先針對高鹽食物與業界商討減鹽。除了委員會曾提及的醬料部份外,可先關注預包裝醃製及罐頭食物,如午餐肉、香腸、菠蘿乾等食物,甚至韓式泡菜等。
她指,飲食業界擔心食物減鹽後改變味道,會流失顧客,故政府及委員會應加強教育市民維持低鹽飲食,由市場主導令生產商有信心研發低鹽或無鹽食品,「突然間冇鹽好難接受,咁就慢慢去減,當佢出咗低鹽產品,消費者習慣咗,又健康又好味,原本配方可以慢慢fade out(退出市場),對生意影響唔大」。委員會亦認為應從兒童着手,自幼培養低鹽飲食。
蘋果20年 企硬我敢言
http://20.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