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日,香港政制事務局長譚志源上電臺說,政制改革方案料遭民主派議員否決:「我們已展開『後政改』討論,探討未來的工作。」短短一句現代漢語,下流之氣襲人。
「後政改」無疑是英文post-political reform的變體,只是英文字母變作勒、趯、掠、啄等而已。英文常在某些事件、日期之前,加post(後)一字,表示該事件、日期之後的時間,例如post-war arrangements(戰後的安排)、the post-colonial era(殖民政府之後的時代)等。但現代漢語人不會說「殖民政府後的時代」,卻會說「後殖民政府的時代」。他們的語文以英文文法為準。
中文的「後」字,置於名詞前後,意思不同。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詠盛唐吏治:「況自貞觀後,命官多儒臣(朝廷重用文人)。」清朝才子袁枚和秦大士遊西湖,過岳墳,代這個秦檜後人作一聯說:「人於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中文不會說「人於後宋羞名檜」、「況自後貞觀」等。
當然,歷史上,我們有「前漢」、「後漢」;文學上,有《西遊記》、《後西遊記》之類。但「後漢時代」不是「漢朝之後的時代」,而是「漢朝後一半的時代」;《後西遊記》不是說西遊之後的故事,而是西遊取經故事的後一半,主角換了做唐半偈、孫履真、豬守拙、沙致和而已。所以,論中文,「後政改」應是指政改下半截而不是政改之後的時間。只是現代漢語人那裏會遵從中文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