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見報之日,正是政改方案在立法會決勝之時。
林鄭與曾俊華等「前朝」留任的現役高官在此之前的表態,雖然仍然呼籲溫和泛民以大局為重,但已語帶悲觀,直接或間接承認通過機會甚微。這種取態,一方面保存了個人誠實及務實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可為中央及公共期望降溫。反之梁班子由特首到張志剛之流卻仍力撐到底,對關鍵五票軟硬兼施諸多威嚇,對民調結果的事實亦拒絕承認,皆因他們俱有留任打算,為免中央對自己失去信心,自必奮力堅持到底,靜候奇蹟出現。
政改方案倘若最終不獲通過,分析原因一定會有很多,當事人亦必會盡量置身事外。一個事前溫和建制及民主派私下常會提及,但卻絕少公開承認的理由是:民主黨內沒有司徒華去「一錘定音」,所以泛民從此迷失方向。
華叔倘若健在,今天是否仍有號令民主黨如何集體投票的公信力暫且不論,但溫和建制派及泛民對華叔支持政改方案的信心不容置疑,因為他們深信以華叔的政治智慧、談判歷練及務實態度,一定會接受「袋住先」的安排,且會要求民主黨效法2010年的做法,在最後關頭與中央取得一致的立場。
平心而論,去年佔領運動建制派成功清場「大獲全勝」後,特區政府對推銷政改方案的信心理應大增,因為除了不少市民對佔中行動抗拒獲充份證明外,泛民以至學聯的內部分裂亦更為明顯,學生與政治領袖的互信與合作不知如何再起……反之建制派的團結力量及分工卻似一天比一天進步,傳媒及民意控制也有外人專家如周融領軍,配合政府龐大的宣傳機器,本應可以再掀雷霆萬鈞、無堅不摧之勢,加上大部份香港人「不吃眼前虧」、「千祈咪蝕底」的性格,政改方案闖關的確有睇高一線的可能。
民調數字其實亦可證明。香港人支持政改方案的比例其實一直偏高(最低也超過半數),但不支持通過方案的人卻只能由低做起,由最初的不足三成逐步冒升,直至到達黃金交差點,然後清楚超越支持比例。
如果一如建制派預計,司徒華一早已接受「袋住先」方案,加上民意支持度的高企,溫和泛民和建制不會各走極端,反對政改方案的聲音及理據自然無法脫穎而出,民意的支持度也不會逐漸逆轉,造成今天任何人也欲救無從的局面。
建制派不能善用佔領運動失敗的有利條件及大好形勢,到底是因為中央立場太硬、三人能力組太弱還是特首另有用心?官方代表當然一定不會承認這三個原因,只會歸咎於市民對《基本法》認識不足、青年問題禍延政改與外國勢力的介入與煽動,而這三個理由其實早已在上任管治班子種下,今天才真正發揚光大。
佔中三子的功過日後會有定論,但建制派已不可以把失敗責任推卸給他們,因為佔中運動在醞釀階段並未能夠凝聚共識,找到一個全民全力支持的真正民主方案,去與中央堅持的方案爭一日長短,即使依足程序推介了三個方案供市民選擇,勝出的方案也令人難以明白,更遑論是接受或支持。
到了去年九月廿六日,佔中運動不單提前草率推出,佔中三子的領導大權也即時旁落,若不是九月廿八日的警方「失控」,相信佔中三子倡議的選舉道德高地日後不單不易為人明白與認同,更不會出現今天這道德高地(何謂真普選)變得越來越高及市民越清晰及堅持的境地。
推銷政改手法趕客
市民對政府推銷政改方案立場態度及手法不滿,經過不斷累積與惡化,終於造成特區政府今天的進退為谷局面。特首予人的印象是欺人太甚、政改三人組予人的印象是言不由衷、保皇黨予人的印象是強詞奪理,結果是霸權與歪理齊飛,若非是既得利益者,越來越多人會由敢怒而不敢言變為忍無可忍。
梁振英當年競選特首,民意支持度由低位逐步攀升,最終成功把唐英年踢走,主要原因是唐英年不爭氣;如今政改方案的民意支持度由高位逐步下滑,最終連半數不過,且讓反對意見超前,主要原因同出一轍,就是特區政府內根本也沒有共同決心與意志去把工作做好,且任由「外部勢力」以「霸權更惡、歪理更曲、姿態更醜」的方式不斷趕客;即使司徒華肯助特區政府及中央一臂之力,這個劣勢其實也不能扭轉,因為特首與強硬建制派一定不肯聽命於華叔,溫和建制及民主派對華叔的懷念,只會是一廂情願而已。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