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下一頁(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歷史的下一頁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2017政改爭議,隨着政府提交的方案呈上立法會審議,只要沒有議員按錯按鈕、忘記投票,相信這一場持續了兩年之久的鬧劇就會成為過去,而香港亦該是時候回首看看成敗得失。
2013年時,港大法律學者戴耀廷提出佔領中環,引起不少迴響。除了北京和特區政府開始經常把「依法」掛在口邊,聽命於北京的親中人士籌組反佔中陣營支持政府外,各大「愛字頭」更化身成打手,針對泛民主派及其他本土組織,在遊行路線和集會場地高調打對台。這一方面符合2012年就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所提倡的「政府要打輿論戰,不應只捱打」的理論,同時符合了部份親中人士以鬥爭方法解決民主派、製造假民意的意圖,結果顯而易見,就是社會分裂成兩大陣營,連過往被認為是溫和派和中間派的人,都要「被歸類」。
被喻為溫和派的公民黨議員湯家驊,認為公民提名是北京態度由軟轉硬的分水嶺,可見在人大8.31決定之前,溫和派依然對北京有多少幻想。但張德江出席人大代表小組會議時提出「一個立場、三個符合」,包含特首普選要符合人大常委會決定、特首要愛國愛港,已經充份暗示北京對香港普選特首的取態。只是人大8.31決定,及因決定而出現的一系列公民抗命,令人認為北京曾經軟過;實際上北京對普選的取態從未放軟,因為它對權力的執着,顯示它不可能容許香港人選擇一名與中央有意見分歧的人擔任特首,尤其當它認為香港有機會成為反中橋頭堡時。推出人大8.31決定,是要你連幻想的空間都沒有。
而特區政府在人大8.31決定後推出的政改方案,包括提委會高門檻篩選和一人多於一票的全票制,被不少外國媒體和政要批評是「伊朗式民主」。北韓式支持政府的示威活動,配上伊朗式民主,令香港這個國際都會,在國際舞台上與極權國家同列。為甚麼國際輿論普遍認同香港人以不同的示威方式爭取民主是合理?國際都會和極權國家間的落差,就是其中一個原因。
哪怕2017政改方案不通過,香港的社會和政治環境,卻已經遭到損害。這種損害只會持續惡化下去,說香港已經在暴動的邊緣不算過份,恐怕給予香港普選以外的任何措施,都無辦法堵塞這股如洪水般、具破壞力、蠢蠢欲動的潮流。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香港人都讀過。傳說洪水氾濫成災,堯命鯀治水,鯀加固河提堵塞洪水,反令災情加劇。舜即位後,命鯀之子禹解決洪災,禹以疏導洪水治水,經過多年努力,方使洪災平息,亦因治水有功,獲舜青睞和禪讓帝位。不論北京和特區政府怎去堵塞民主、製造民意,令香港繼續「馬照跑舞照跳」,到最後都會重複鯀一樣的失敗。即使不放眼全球,單看中國歷史,朝代更迭,時代變更,獨裁如何強盛,終有改弦易轍的一日。倘若洪水氾濫是因為連場暴雨而引起,香港就已經處於暴雨之中。雖然烏雲總有散去的一日,黑暗總會成為過去,但既然災難已經迫在眉睫,港人則不得不為歷史的下一頁作好充份的準備。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