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浪漫一支槍追世界最快大魚

男人的浪漫
一支槍追世界最快大魚

北風呼呼,在忽高忽低的浪頭中,三個花甲漁夫衝到窄小的船頭,以一支槍迎戰全世界游得最快的旗魚。台灣紀錄片《戰浪》以兩年時間,全方位紀錄這種古老的鏢槍射魚法,展示一場男子漢和海洋最公平的對決,更揭露這個魚之島的隱憂。

記者:蘇汝卿
攝影:朱家駿 馮就康

「魚一靠近,他必須用爆發力,握起的一剎那,真的非常美。」參與拍攝的台灣「魚博士」江偉全教授最難忘海上專注的身影--《戰浪》的主角船長陳永福及船員輝吉與毛仔,四十年來堅持以日據時代留傳的鏢槍射魚法捕魚。不靠魚網、魚鈎,他們單憑肉眼,手持達20公斤的三叉鏢竿,瞄準近二百公斤的旗魚,最厲害一個人一天鏢七條魚。今年香港海洋電影節,江偉全教授親臨分享拍攝點滴:「船長經常說今天風很漂亮,我很難想像,風怎麼用漂亮去形容。」後來,這位「魚博士」才明白原來老漁夫一看風向和強度,便知那天會有很多旗魚。三位鏢魚手不叫自己做漁夫,叫討海人。「你必須要靠海生活,去取求,在裏頭努力才會拿到你的東西。」江教授表示《戰浪》回歸到人類和海洋資源最原始的關係,亦揭露這個魚之島的隱憂。

台灣遠洋漁業年產值,位列全球三甲。今年政府更與國家地理雜誌紀錄拍攝《綻放真台灣》,向世界展示這個「魚之島」先進捕魚技術和驕人的成績。而偏偏《戰浪》唱反調,拍攝難以謀生的古老鏢槍法。陳永福船長慨嘆魚愈來愈少,到他這一代就捉完。工業化、大規模一網打盡,對海洋生態鏈帶來極大的衝擊,魚愈來愈少,近年鏢魚達人亦常常一無所獲。對於工業化捕魚,江教授無奈表示:「變成在海上掠奪,而不是取自己要的。」

香港人向來嗜食海鮮,據2011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報告,每人一年吃17.2公斤海鮮,人均消耗量亞洲第二,而且九成都是進口。不過別以為長吃長有,WWF香港分會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表示,「研究顯示,2058年全球的漁穫臨近崩潰,甚至會消失。」雖然2012年香港已禁止拖網,減少過度捕魚,但世界自然基金會指政府應設立更多海岸保護區,不然香港很快變成無魚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