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份可引發痙攣 部份驅蚊劑無列濃度

成份可引發痙攣 部份驅蚊劑無列濃度

【本報訊】炎炎夏日,在陽光下戶外活動要預防蚊叮,選擇驅蚊產品時亦要加倍留神。消委會檢視市面上45款常見驅蚊產品,發現驅蚊劑「冇王管」,部份無列明驅蚊成份濃度;常用成份如避蚊胺(Diethyltoluamide,DEET)等可能會引起出疹等副作用,嚴重更會導致痙攣。消委會冀生產商可加上標籤,並建議政府加強監管。

半歲以下不宜用DEET

消委會檢視45款產品中,有14個為驅蚊貼樣本,因不會直接施用於人體,受漁護署《除害劑條例》規管,需詳細列出有效成份及濃度;相反驅蚊劑不受有關條例管制,31個樣本中只有10個有標示有效成份的濃度。
報告指出,現時常用的驅蚊成份DEET,雖被廣泛應用逾50年,但安全性存疑,尤其在兒童身上使用爭議不斷,使用過量有可能會刺激皮膚,引起紅疹或水泡等,嚴重的更會導致痙攣或神經麻痹。經檢視的大部份DEET濃度高的產品,包裝說明上都有附兒童使用指引以指導家長。
據衞生防護中心建議,成人和兒童所使用的DEET濃度分別不應超過35%及10%;加拿大健康局則指6個月或以下嬰兒不宜使用DEET產品。報告建議使用者可先塗防曬產品,再搽驅蚊產品,因前者需要皮膚吸收,後者則講求揮發以達致驅蚊功效,要按濃度定期補搽。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許敬文表示,驅蚊產品有效成份決定會否致敏,濃度則影響持續時間,希望生產商可主動為驅蚊成份加上詳細標籤,以便市民掌握塗搽量,又建議政府將驅蚊劑一併納入法例規管範圍。他指近年以「野紅茄提取物」作驅蚊成份的產品漸多,屬天然物質,市民選購時可多加留意。
■記者佘錦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