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6.17倒數1天】
【本報訊】特首梁振英指泛民否決政改會剝奪500萬人投票權,然而1,200名提委當中,八成半議席僅由20多萬個投票人產生,包括1萬多張團體票。多個界別的團體票都落入港資及中資巨企手上。本報分析後發現,團體票有如商界及左派的吸票「槓桿」,只須約1.2萬張團體票(相當於投票人的5%),就能以小控大操控逾三成半提委議席。
記者:白 琳
人大8.31框架訂明,提委會必須沿用現行選委會架構。政府在政改報告稱「較多意見」認為分組及委員人數應「基本保持不變」,建議提委會沿用現行選委會的選民基礎。根據選舉事務處2014年選委會功能界別的數據,撇除立法會、人大及宗教界的選委,餘下1034名選委由23.9萬張選票產生,團體票及個人票分別佔1.6萬及22.3萬。
五組別由團體票操控
若提委會的選民基礎不變,38個提委組別當中,漁農界、勞工界等12個組別繼續只有團體票,已涉及297個提委議席會由5,387張團體票選出;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紡織及製衣界等五個組別的團體票均多於個人票,由於提委以全票制產生,這五個組別的賽果也由團體票操控,涉及130個選委議席及6,575張團體票。
換言之,以上1.19萬張團體票就能選出427名提委,佔1,200個提委議席的35.6%。加上篤定由建制操盤的人大、政協、鄉議局及區議會界別,就可穩取過半數提委議席,滿足二分一提名門檻。
此外,四大界別內共有35個界別分組,當中票值不均的問題亦相當嚴重。以第三界別的漁農界為例,按2011年人口普查,「農業及漁業/採礦及採石業」人口只有4,694人,該界別在提委會佔了60席,由158名選民選出。但擁有78,000人的資訊科技界,從業員人數是漁農界的16.6倍,但這界別在提委會內只得30席。更誇張的例子還有教育界,全港有17.7萬人,是漁農界的37.7倍,但教育界的提委也是只是得30席。
學者倡重新劃分界別
港大法律學院教授戴大為批評,提委會組成嚴重向建制傾斜。他建議重新劃分界別,從所有公司僱員到家庭主婦都納入為提委選民,達致每票票值均等。若非如此,單是在現有框架把團體票改為個人票並不能解決傾斜的問題,泛民不應接受。再者,由於提委會是唯一提名機構,提名門檻必須降低,方有機會推薦不同政見的候選人,市民才有真正選擇。他續指,全球各地並無與香港提委會相似、以經濟活動劃分的選舉或國會機構。英國上議院為精英階層而設,但幾近沒有實權。
參與制訂本港按國際標準落實普選準則的澳洲昆士蘭大學法律教授Graeme Orr也指,愛爾蘭參議院個別組別也設工會等團體票,導致某些老行業的聲音被偏重。他認為本港提委會是一套過份複雜的制度(Byzantine System),一般市民難以掌握,遂方便政府操控。他主張以公民提名或立法會提名取代提委會現有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