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主運動一直以來都是多元的,但內部不同的意見,分歧並不明顯。大家或許在社會政策方面有左、右翼之分,左翼強調工人及低下階層權益,右翼強調自由市場,但都能統一在爭取民主的大旗幟之下。但自2010政改之後,香港民主力量之間的分歧變得越來越明顯,而分歧有時候更變成紛爭甚或衝突,且越來越尖銳。
在雨傘運動之前,香港民主運動內部的多元,第一條分界線是溫和與激進泛民政黨和議員。因在2010年政改民主黨願意與北京政府談判妥協,惹來部份泛民政黨非常不滿,終導致產生了溫和及激進兩條路線。兩者的分歧是在爭取民主的策略上能接受多少的妥協,及抗爭手法會用上多強的對抗性。
第二條分界線是政黨及民間團體。政黨因在立法會內有議席,故按其本質是要關注所有管治議題,但民間團體各自有其專門關注的管治議題。政黨和民間團體雖也有在一些議題合作,尤其是爭取民主這最大的議題,但整體合作不太多,相互之間的信任程度也並不是太高。
第三條分界線是團體和個人。支持香港發展民主的市民有很多,但他們大部份都只是個人關注,並沒有與任何泛民政黨或民間團體有聯繫。政黨及團體能直接動員得到的人,其實只有數千人。那些不屬任何政黨或團體或與它們沒有任何聯繫的市民,與整個民主運動是會感到有一些疏離的。
在雨傘運動爆發之前,和平佔中大體上能把溫和及激進泛民政黨和議員聯繫起來,且因大部份溫和泛民政黨及議員也承諾參與公民抗命的行動,故溫和與激進泛民之間的分別是縮窄了,分歧主要是在對公民提名的堅持程度。和平佔中某程度也能把政黨和民間團體連繫起來。但雨傘運動之後,香港民主運動內部的多元,除了上述三條分界線繼續存在之外,還再增加了新的分界線。
第四條分界線是強調本土與不強調本土。其實香港民主運動必然就是本土運動,只是那些沒有那麼強調本土的組織及團體,除了關注香港民主運動外,也關注國內的民主運動而已。這條分界線應是現在香港民主運動內部分歧及紛爭最嚴重的了。強調本土的組織及團體本身也是多元的,有要求恢復英殖、城邦及港獨等。
第五條分界線是新與舊的團體。在佔領時期及佔領結束之後,不少新的團體誕生了,成員都是以往較少甚至未曾參與過社運的人。這包括了由專業界別成員成立的十多個界別關注民主發展的組織。新、舊之間並不存在矛盾,只是聯繫及溝通不太多而已。第六條分界線可能還不太明顯,就是堅持非暴力和支持使用暴力的組織。
有些人認為香港民主力量多元化是不好的現象,因憂慮各組織之間的分歧、紛爭及衝突會造成內耗,力量對消,減弱了能與北京政府、特區政府及建制派抗爭的總體力量。香港民主力量之間的內部紛爭,也會給市民不好的印象,削弱香港民主運動的社會動員力。
增加溝通助化解分歧
這些憂慮是確切的,但香港民主力量多元化也可能有一些好處。多元的民主力量令北京政府無論是用打壓及收買的策略,難度都會增加。多元的民主力量能把聯繫普羅市民的接觸面擴大了,故應能把民主的訴求在香港社會植得更廣,令香港民主運動的動員力進一步增大。多元的性質讓民主運動內的每個組織可按其特性,自行設定目標、策略及行動,各組織的機動性亦會更強。成員之間的關係應更密切,各人的自發性及投入感也應會更大。
因此在否決政改後,香港民主運動中的多元民主力量,若能有一個開放的平台,好好處理大家之間的分歧,化解紛爭或至少增加相互的溝通和了解,香港民主運動是有潛力繼續壯大的。
在共同探索香港民主運動如何發展下去,多元的民主力量,甚或每一位支持香港要實現真普選的市民,可一起來思考以下問題:一、香港民主運動最終要達成甚麼目標?為甚麼這目標是那麼重要?二、要實現這目標,會面對甚麼困難和挑戰?三、有甚麼方法能回應這些困難和挑戰使目標能達成得到?四、有甚麼現有的資源可幫助達成目標?要達成目標還欠缺甚麼資源?五、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組織或個人)可以做甚麼?
若多元的民主力量就這些問題能有坦誠的商討和對話,增加相互了解甚或尋求得到某程度的共識,應是有機會做得到的。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