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政改需建立大論述(自由撰稿人 莫鍶軒) - 莫鍶軒

後政改需建立大論述
(自由撰稿人 莫鍶軒) - 莫鍶軒

其實時至今天,不論泛民和建制,均會認同幾天後的政改表決只會以否決告終,沒有太大的懸念。我們即將迎來的,會是雨傘運動過後的後政改時期。而後政改時期,支持真普選的一方若只堅持談真普選的話,未免太過單一,視野也是過於狹窄。否決這次政改,將來何時再啟動,我們都未能預計,但現在可以肯定社會在將來極可能蔓延着失敗情緒。要根治這類情緒,民間各界均應該要嘗試建立視野廣闊、遍及各類社會重要議題的一套大論述,方可令社會氣氛變得更為積極。
在過去的十數年來,泛民已經醞釀了數個與大論述相似的方案,如在○三七一過後發佈了《香港核心價值宣言》,建立影子內閣、透過泛民飯盒會交流政策意見。然而在當下的網絡世代,談本土論述的年代下,泛民提出如影子內閣的建議仍是只聞樓梯響,在論述或實際上都落後於形勢。即使現在泛民痛定思痛,準備泛民自身的本土論述,恐怕亦只會以一套落後的價值觀看待當下的本土思潮,無助凝聚新世代的力量和吸納他們對傳統泛民的支持。
這裏所提到應建立的大論述,本身就應有扎根本土,把眼光投向中國以至世界的一套視野;涉及範圍應該包含對中國問題的判斷,以及理解香港現時各項經濟、政治、民生問題。這個想法其實跟戴耀廷教授過往提出的「民間約章」差不多,但這套論述除了應以約章形態出現,更應讓不同的團體、政黨和市民參與制訂。有了這套論述以後,可有助進一步整合泛民主派與支持真普選陣營的力量,進一步推動不同的議題倡議,爭取關注不同議題市民的支持。而這個論述在建立以後,也可以讓過後可能出現的影子內閣提供相當的論述支持。
其實到目前為止,不論是本土派陣營,還是所謂的大中華陣營,兩者有不少的政策論述和倡議都是頗接近,有相通之處。如果透過更多的溝通,所凝聚的議題力量也是相當龐大。然而,相互陣營的矛盾並不容易拆解,有的是歷史原因,另一些則包括私人恩怨、路線爭議、意識形態分別等等,縱使大家知道論述有相通之處,也不代表可以合作得來。

不代表需整合成單一路線

固然有論者會認為,不需要團結或大一統,只需要包容路線不同,反而會更快達到運動目標。但是現時支持真普選陣營的力量仍是大大不足,保持相互溝通只是令不同陣營之間可以有較佳的了解和配合,並不代表需要整合成單一運動路線,也不是抹煞不同路線的工具。大論述的建構,不應只停留於代議士、學者和專業團體身上,現時社會運動中各個陣營也應該要說清楚他們所提倡的路線和背後的論述,否則只會令本身不必要的爭拗進一步延續,作無謂的內耗。
說到最後,其實大論述或是其他倡議的實踐,主要都是思考民間力量於後政改時期過後的路向。過往的大型社會運動過後,泛民和社運陣營出現了短暫的真空期,未能及時作新的部署延續過往的大型運動。經歷過雨傘運動和否決政改的兩場戰役,民間力量比過往壯大不少,專業團體除了關注政改,更可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投入於不同社會議題的倡議之中,有助論述的建立。但說了這麼多,最後也是看泛民主派的造化,會否繼續延續政黨之間的鬥爭,以及公民社會下各派系能否擺脫意氣之爭,在政策和價值方面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

莫鍶軒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