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民族性解釋一切(自由撰稿人 貝加爾) - 貝加爾

別以民族性解釋一切
(自由撰稿人 貝加爾) - 貝加爾

專欄作家陶傑上周四周五一連兩日撰文藉「新沙士」批評韓國人的民族性,其思維之落後與狹隘,令人側目。
民族性,是坊間經常用來安加在各國族刻板印象的玩笑,如德國人守時、法國人浪漫、俄國人勇武、日本人有禮等等,當中故然有幾分事實,用來說笑也無傷大雅。然而一個國族,就必然享有共同性格嗎?德國人真的人人都準時,日本人又真的人人都有禮嗎?要是動一動腦筋想清楚,這類刻板印象根本經不起理性推敲。
玩笑尚可,然而寫在大報的專欄上,用以污蔑整個國族,則不是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應該做的事。從韓劇的矯揉造作,可以上升到韓國人都是喜怒皆形於色,缺乏心思細節,從屏幕的影像,可以歸納整個國族的單一共同性格,是為一大弊。
曹先生於專欄內揚日抑韓,又說「日本由英國學會了法治邏輯,由德國學會了紀律,由法國意大利學會了藝術品味」。明明日本法律是建基於大陸法之上,與英國實行的普通法不同,明治維新時的憲法亦是師自德國,戰後的和平憲法則是由美國人一手炮製,與英國何干?日本的紀律,可以追溯自武士道精神,是本土出品,不是洋貨。而所謂藝術品味,花道、茶道、劍道等在西人東漸前早已盛放,何須從法意學會?要法治必數英,紀律必歸德,更視之為理所當然,這是簡單歸納的思維懶惰,沉溺於民族性格的故步自封,結果顯得錯漏百出,出醜人前。
就算是近代顯赫有名的浮世繪,內容中顏色的運用,如普魯士藍、巴黎綠等,都是由荷蘭與中國商人傳入,而西洋印象派畫家也廣受浮世繪的風格影響。二十世紀初達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的出現,也大量採納非洲的藝術特色,亦可以反過來說是法國人從非洲人身上學會了藝術品味?
科技、文化、藝術早在現代前已經緊密互相影響融合,而所謂現代的民族國家,出現至今也不過二百年光景。用國界、國族去區分文化,而且總以等級優劣類之,已經是兩個世紀前帝國主義者心態的落後思想。今天文化多元全球化年代,文化間應該促進理解,而非停留在國族框框的狹隘層面,更大加詆毀別國。此跟大陸足協的種族主義海報又有何異?
曹生玩民族性,涉種族主義的評論已非一次,上次批菲律賓為「僕人國家」,為菲國列入黑名單後,還不反省,三番四次重施故技,文化學者應當嚴加駁斥,以正視聽。曹生向來信口開河,資料錯漏百出,論點狹隘偏頗,稿費卻袋袋平安,未知此「民族性」,又是師自何國呢?

貝加爾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