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希臘債務危機又再面臨成敗轉折點,IMF等債權人態度強硬,德國方面更不斷傳出歐元區要為希臘脫歐(歐元區)做準備。這令我想起冰島。
還記得冰島這個國家嗎?金融海嘯爆發後它是第一個出事的歐洲國家。當地政府因為無力再支持龐大的銀行系統壞賬宣佈不會替銀行包底,任由幾家大銀行倒閉賴債。此外,冰島政府還放手讓冰島克朗大幅貶值,又實施外匯及資本管制,希望來個釜底抽薪,從無路處找出路。當時,專家一面倒對冰島的情況感到悲觀,認為冰島這種豁出去的做法將會大大打擊市場對冰島政府及企業的信心,日後將再沒有投資者、金融機構或政府願意貸款予冰島,甚至不會再跟它有任何交易,令冰島經濟一沉不起。
可從二○一一年即金融海嘯後三年左右,冰島經濟已開始好轉,情況比厲行緊縮政策的一眾「歐豬」如愛爾蘭好得多。以GDP為例,冰島不過比海嘯前收縮7%,愛爾蘭卻收縮超過百分之十;失業率則為5%跟12%之比。到近海嘯七年後的今天,冰島經濟已回復正常增長,並開始考慮取消實行七年的資本管制(Capital Controls),讓資金回復自由流動。可在愛爾蘭方面,經濟仍然有氣無力,失業率維持在10%以上。
花了這許多篇幅來說冰島如何置諸死地而後生其實是想說希臘也許同樣該走冰島之路而不是歐豬之路,以免受沒完沒了的緊縮政策煎熬。自從09年開始出事以來,希臘為了解決債務危機真可說出盡法寶,政治上換了至少三個不同傾向的政府,經濟上推出了多輪緊縮政策以換取國際社會包括IMF、歐元區、歐央行的貸款協助還債。
緊縮政策無助復蘇
可惜,緊縮政策無助提升希臘工人及企業的競爭力,無助它吸引更多資金進入,反而令原本已疲弱的經濟進一步收縮,不但人民生活越來越難過,政府收入同樣不斷萎縮,進一步削弱它的還債能力。換言之,希臘正正陷於「越窮越見鬼」的困境,不但復蘇之夢越來越遙遠,債務負擔越來越沉重,更難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及令他們看到希望。
在近乎絕望下,他們今年初投票選了聲言終止緊縮政策的左翼政黨上台執政,希望可以有轉機。但在IMF、歐元區及德國的銅牆鐵壁寸步不讓下,希臘左翼政府除了口頭上取得勝利及政治姿態多多外,根本沒能取得甚麼實質成果。最近跟IMF、歐元區等債權人商討新債務安排更是處處碰釘,動不了分毫,德國政府不斷放出準備讓希臘「脫歐」的訊息以迫使希臘政府讓步,繼續厲行緊縮。可以說,希臘左翼政府面對只有兩個選擇,其一是向債權人投降然後面對國內人民反彈,隨時失去執政權;另一個做法是仿效冰島來個置諸死地而後生的策略,乾脆退出歐元區及令貨幣大幅貶值,再實行資本管制以防止資金大量外逃。這樣做的風險當然不低,特別是「脫歐」後出現震盪及混亂如何擺平誰也預料不到。但從冰島的經驗來看,新希臘貨幣大幅貶值可立時恢復希臘工人及企業的競爭力,令希臘不需要再不斷透過緊縮、減價、減人工等措施還債,並可以用「低價」吸引企業回到希臘投資,令沉沉的經濟回復生機。此外,大幅貶值也能提升希臘旅遊業的競爭力,吸引更多遊客。只要大貶值不引發巨大的政治危機及不穩,希臘有機會像冰島那樣擺脫逐步萎縮的困局,讓經濟重新開始。
跟半死不活越窮越見鬼相比,「一脫求生」離開歐元區對希臘而言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