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清恬淡食】
禪,是禪那的簡稱,為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即靜思之意,是一種知易行難之事。禪坐和禪食,是一種安靜心靈的方法,專心致志做一件事,將煩擾擱在一旁、將情緒回歸於零、將節奏放緩,是生活中的一個頓號、一個休止符。原以為禪坐禪食一定與宗教有關,其實它只不過是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讓我們的生活經過沉澱後再出發,讓我們的味蕾醒覺,得以食知其味。
禪食,是禪修者的飲食態度,從飲食中培養淡泊無慾、簡單珍惜的生活態度。禪食一般於寺院進行,沒想到今次的禪修地點是在灣仔一幢商業大廈中。「一念禪食」是少數舉辦禪食的私人機構之一,甫踏入這小店,見到的是地蓆上數個蒲團、兩張木餐枱,不像餐廳亦不像寺院,比較像一個日式起居室。陽光從偌大的玻璃直透進來,感覺閒適,從窗俯望着熙來攘往的十字路口,遠眺着跑馬地馬場的綠茵場上,有點世界紛擾皆成空的感覺。
細味當下 有助專心致志
這兒的禪食約兩個小時,包括坐禪和享用私房素料理,坐禪的30分鐘與進餐的首30分鐘要關掉電話外,還要禁言。「禪食是禪修訓練之一,先把心靜下來,心清便能嚐出食物原味。現今的人,吃飯時不是說話便是看着手機屏幕,根本不專注吃飯,只是以最快速度填飽肚皮,真正是食不知其味。」一念禪食負責人梁家裕(Gary)認為食不知味絕對是現代人的通病,你記起上一餐的白飯外形是圓還是扁呢?是我們不留心,還是對食物根本不珍惜呢?「透過禪食,我們慢慢地咀嚼,專心品嚐每一道菜,享受吃的樂趣,食物也會特別好味。」Gary認為吃飯時習慣了細味當下,做事亦會專注起來。
對於未嘗坐禪、禪食的我,要不說話坐定定的確很有難度,Gary看到我忐忑不安的神情,走來安慰我說:「坐禪時只要保持腰部挺直、盤膝便可,若覺得腳部麻痹可稍微伸展,以不影響別人為大前提。」聽過後內心仍然有點擔心,當坐在蒲團上,腰板竟自然挺直,偷望其他坐禪者,有的將手放在膝蓋上,有的打着法界定印手印,而我雙手則不期然地互叠着。
調和身體 感受五味紛陳
最初以為坐禪的30分鐘會有度日如年之感,隨着頌缽的清脆噹噹噹,眼睛閉上放鬆心情,排除雜念,慢慢的吸氣呼氣。眼睛看不見,耳邊卻傳來不少聲音,有電梯的開關門聲,竟然還有大廈外不遠處的修路聲,呼吸不期然跟着聲音的節拍調和下來。突然間我咳起來,過後竟然還想打噴嚏,真可惡,心一下子又急起來了,本打算跑到門外狠狠地打個痛快,後來重整呼吸,打噴嚏那股衝動消失了。坐禪途中我的雙腿麻痹了五、六次,幸好每次稍稍伸展又紓緩下來,不經不覺,頌缽聲又再次響起,30分鐘就過去了。當我以為坐禪時咳嗽很失禮,Gary不以為然,說正常不過,「當你腰板挺直,人體的氣便能貫通,而深呼吸能把體內的濁氣排出,所以有人禪坐時會咳嗽、打噴嚏,甚至放屁。」
坐禪過後便到禪食,八道菜已放在餐枱上,有紅有綠有橙有黃有黑,「每星期的餐單是根據時令食材而設計,一般有六道菜,並有齊甜酸苦辣鹹五味。」Gary不是專業廚師,只是他愛上京都,又愛上精進料理(日本素食),全部菜式自己研究煮成。
邊吃邊看 喜與食物談情
禪食無非是想我們珍惜食物,這亦是我第一次與食物「談情」。看着那碗白飯細細品嚐,飯粒圓渾又帶少許黏;前菜的淺漬茄子咬一口「卜」一聲,從沒想過竟然像蘋果般爽脆,雖然是醃漬物,醋酸味不算太強還保留了茄子的原味。吃着有時想大呼:「好吃!」又想與旁人分享,可惜禁言。我惟有看着面前的蘿蔔,細心研究起紋理,聽到身旁咬蘿蔔時的「爆汁」聲,感覺神奇,好像小孩般重新認識食物。可能我還未適應慢吃方式,不到15分鐘,我已將碗碟上的菜餚掃光,喝一口茶細心觀看旁人,同枱的Iris吃時慢條斯理,拿着飯碗很專心地夾着白飯,感覺優雅,對面的Edith看着各款蔬菜還流露着微笑,像在跟情人談戀愛。
禪食過後,Gary與我們分享禪食的心得,「禪食能將雜念放下,讓我們尊重食物,記得十多年前,我到台灣法鼓山進行三天禪修,其間禁言外更不容許有視線接觸,這三天的修煉很深刻,很清楚所吃食物的味道。因緣下便用自己的地方舉辦禪食,發覺反應不錯,而且希望將禪食推廣開去,讓繁忙的都市人靜下來,身心得以健康。」
食後有感 原「味」無瑕
一念禪食
灣仔摩理臣山道80至82號柏餘中心1202室
收費每位$180起
記者:區佩嫦
攝影:劉永發
編輯:謝慧珊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