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搵食地圖】
我認,闖重慶森林前,我怕。怕那裏龍蛇混雜、怕異國神秘眼神、膚色相異;怕它真的如王家衛鏡頭下般撲朔迷離,會迷失自我……
然而,我們現在的世界也教人喘不過氣來,這裏又有何怕?巨輪一轉,重慶大廈,忽爾半世紀。在這17層高的「小聯合國」內,容納了漂洋過海賺第一桶金的人、流落異鄉為養妻活兒的人、為夢想而自力更生的人,還有以賣家鄉正宗咖喱而引以為傲的人。五湖四海有緣相聚同一屋簷,人人故事不同。華麗轉身後,它不再是九反之地,而是無數人的海闊天空。
重慶咖喱,遠近馳名。歸根究柢,因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19世紀英政府常聘印巴人做「大頭綠衣」,但後來逐漸由華人取替,他們就轉做酒店保安或到重慶大廈賣家鄉菜,令印度咖喱流行至今。可是在內的餐館十居其九也自稱咖喱王,誰稱王誰稱霸,該如何定斷?
最老字號 大佬印度咖喱
Singh︰「我開舖時,香港冇第二間印度餐廳。」
1978年,重慶大廈招來它史上第一家印度咖喱店,「我1971年來港,當差幾年,朋友就介紹我開餐廳。」Singh說的,是一個典型「印度人在港發迹」的故事。不同的是他還教曉了兩位弟弟,但後來兄弟不和各走各路,兜兜轉轉在重慶再遇,「他們開了第二家店,風格截然不同。我們的師傅是來自高級酒店,以秘方做菜,肯定找不到相同味道。」的確,甫到晚市,店內已擠滿客人,日、英、印、非甚至香港人也來捧場,難怪他說有移民幾十年的客也要回流幫襯。
皇宮印度咖喱 Taj Mahal Club
B座3樓
兄弟情緣盡 三佬北印度咖喱
A. Singh︰「我唔識中文,想叫咖喱王,咪叫印刷是但寫囉。」
重慶咖喱三兄弟,他排第三,「是大哥教我煮咖喱,但現在就算和他碰上,也是陌路人。」兄弟情緣盡,但他沒因此放棄咖喱,更力圖拋開大哥影子,以另一「咖喱王」打響名堂,「人人也叫咖喱王,當然要跟。但自己不懂中文,就跟印刷說要『咖喱王』。最後是黃是皇,隨他了。」他與二哥賣的是地道北印度料理,重視香味層次,廚師會自家調配香料入饌,如燒雞就用上大小茴香、小豆蔻等醬汁先醃,再放入Tandoor烤爐烤焗,雞肉富炭香又鮮嫩腍滑。
新德里咖喱王
C座3樓
重慶第一王 7E咖喱王
Peter︰「我係重慶大廈第一間咖喱王。」
要數王中之王,是他,「開業後常有明星幫襯,做旺了,每間賣咖喱的也跟我們改叫咖喱王!」老闆Peter的爸爸當年是香港警察,退休後接家人來港團聚,一住就45年,「我雖是巴基斯坦人,但用的是印度廚師,咖喱固然是兩國風味兼備。」他首推巴基斯坦流行的鑊仔羊肉,羊肉先爆開,加蒜、薑、洋葱及咖喱等燜煮,醬汁較稠身但帶濃濃洋葱香,偶爾滲出幾分酸辣,再配上新鮮軟腍的清真屠宰羊肉,羶味較淡,不嗜羊的也可一試。
Khyer-Pass Club
E座7樓
全場唯一中餐 吊燒雞最滑
由巴基斯坦人開的洪記是重慶唯一的中菜館,「豬和酒絕不能出現,連非回教徒在店內吃豬肉或以酒入饌也不行。」掌廚的九哥說,「清真」中國菜煮法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招牌炸子雞的皮燒得薄脆香,秘訣在於鹽醃後要吊起風乾四五小時,再以慢火滾油浸20分鐘,就算不蘸醬也能吃出肉的嫩滑鹹香。
洪記中餐館王
地下14號舖
印度版「蛋撻」甜到漏
以布包頭,束着一把長鬍子,不就是傳統「印度阿星」的打扮嗎?這位來港20年的印度人Singh Prabhu,賣的是家鄉齋菜及自家製糕點,印度糕點在當地更有如蛋撻在香港般受歡迎,當喜慶節日送禮也可。香料奶茶也是當地的知名飲料,將紅茶葉混合薑、豆蔻及牛奶等沖調,芬芳馥郁的香味在奶滑的濃茶中滲出,喝一口已令你深深愛上。
Smrat Pure Veg
地下82,94C舖
三代同堂 重慶最老超市
「皇帝的皇帝,就是大皇帝吧!」Paul得意洋洋地和我談起店的名字。早於1957年,他的曾外祖父母已在尖沙嘴開印度超市,後來重慶大廈落成便搬來。店內外也放滿印度雜貨,最吸睛的當然是印度皇帝芒果阿芳素,每年只有四五月當造,但待六月熟透後才是最甜最juicy。拜會阿芳素時,也別忘了如Himalaya等印度老字號天然護膚品,在當地連一支潤唇膏也成為遊客熱搶手信。
大皇帝商店 Maharaja Provision Store
1樓80A舖
熟客心聲:重慶是我的遊樂場
「重慶大廈絕對是另一個世界,是我的遊樂場,讓我找到快樂。」有一半巴基斯坦血統的簡大力,由細到大已在重慶「搵食」,首推幫襯一年多的印巴咖喱小店。採訪當日正值是店家最忙的星期五,回教徒做完禮拜後就會一窩蜂趕來吃飯。一盒印度炒飯,幾塊薄餅,配上小碟咖喱,選菜、豆、牛或羊髀也可,就算再添咖喱也是免費的,還會多送一杯香料奶茶,大夥兒不分你我圍着幾間店的櫃台吃飯,「他們很友善,任何人想聊天也歡迎。假如香港沒有重慶大廈,真的失色很多!」
Uncle's Centre
地下37B舖
印度社工重生 唱出海闊天空
Jeffrey Andrews,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不諳中文,卻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聽着他自彈自唱一首《海闊天空》,心有戚戚焉,「年輕時在重慶大廈學壞,重回舊地,很怕自己會走回頭路。」年少無知,打架偷竊他也試過,改過自新後反而當上社工,在重慶專責難民服務,「這裏甚麼階層也有,做生意賣電話開餐廳……政府常說不喜歡重慶大廈,但它確實是一個cultural icon,是我們的家。」無論在這遇見誰,他也會握手擁抱寒暄一番,這窩心之感在外是找不到的。當然還有來自家鄉的味道,但首選卻非印度咖喱,而是三間異國風味的小食店,各具特色。
得獎土耳其Kebab
全場唯一的土耳其烤肉店Bismillah Kebab House,以Kebab聞名,曾獲大廈舉辦的美食之王比賽冠軍。旋轉烤爐一邊燒雞一邊燒羊,肉是先以牛至、迷迭香、百里香、芥末及土耳其辣椒醃過,烤得焦香惹味,用料十足,吃一件已能飽上一整天。
Bismillah Kebab House
一樓75號舖
另類南印蒸米糕早餐
「我父母是南印度人,會常製Idly做早餐。」北印種麥,南印種米;小店House of Curry內,外形有點像缽仔糕的Idly,其實即蒸米糕,口感也如中式蒸蛋糕般煙煙韌韌,多拌以椰奶、酸辣醬或酸豆湯(Sambar)同吃。
House of Curry
地下48號舖
馬拉風味南印Dosai
南北印度製薄餅方法不同,北印用Tandoor,南印則會用煎,叫Dosai。這家兼賣馬拉食品的餐館Syed Bukhara,製的Dosai是全重慶大廈裏最大的,「一般Dosai只是一小塊,而且它像薯片般脆,夾瑪莎拉薯仔餡吃,味道一流。」Syed Bukhara
地下15-16號舖
話當年
從前是臨海豪宅
重慶大廈於1961年落成,當年是以臨海豪宅的姿態登陸尖沙嘴。到八九十年代大部份業主將單位改建成賓館出租,令大批少數族裔進駐,逐漸成為品流複雜的罪惡之都。直至1993年,一場五級大火始喚醒業主們要改革。重新裝修、改善電梯及消防系統、安裝閉路電視等,亦令重慶大廈成為全港保安最嚴密的大廈之一,更被《時代》雜誌選為「全球化最佳例子」。
搵食秘訣
1.大廈分ABCDE五座,樓層各不相通並設不同電梯上落。
2.正門常有人派傳單招客,已有心水餐廳的可以不理。否則拿單張後,會有人護送你直達所屬電梯大堂。
3.餐牌多是英文,但大部份店員也懂流利英語,甚至廣東話。
4.餐館九成是賣清真食品,不吃豬,賣的肉類也是經清真屠宰。
記者:黃依情
攝影:陳永威、劉永發、梁志永、徐振國
插圖:麥震東
編輯:黃子卓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