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籽:玩物達人】
「創作」二字在香港,從來算不上備受重視,至少跟「資產」比起來不算。接定單、起模、生產、交貨、收錢,如此循環不息才是香港一直以來的核心價值。現今工業式微,金融業抬頭,仍然堅持原創作的人絕對值得尊敬,包括他──模型原型師太歲。
原型師這職業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其實「原型」泛指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第一件原辦,通常會利用這件原型來鑄模,然後大量生產。原型師與雕模型的首辦師最大分別在於創意程度,簡單來說,首辦師一般都是依據其他人畫的設計圖製作原型,而原型師則自行設計雕像,有點像裝修師傅跟室內設計師的分別。而原型師除工業產品外,亦會做藝術創作,以太歲為例,大型的立體藝術作品、電影道具設計等亦有涉獵,創作人之名絕無誇大。
初出道 替廠商匿名雕刻首辦
太歲成長於八十年代,自小喜歡日本動漫作品,適逢當時機械人熱潮退卻,《北斗之拳》等以人為主角的作品興起,使他首次接觸到人形首辦模型。
「那時家人做廠,一看便知道這些模型的製作方法,還告訴我可以去文咸街的化工店買材料自己製作。」於是,才剛升上中一的太歲便開始學習倒模,慢慢學懂修改,至中五已經能夠自行製作原型,更拿作品到日本Wonder Festival販賣,「最記得1995年《新世紀福音戰士》爆紅,當時大半個會場,不論模型或角色扮演都是綾波麗,不過近年活動已經變成嘉年華,我也很久沒參加了。」畢業後,太歲順理成章以原型師為職業,由於出品有質素,出道後曾為日本廠商以匿名身份雕刻原型,也有拿過版權製作商品。「以前沒名氣,廠商都不想出你的名字。現在多人認識了,不但能夠用自己的名字,創作自由度也大增了。」
過百萬粒朱古力 砌獅身人面像
隨年代變遷,香港玩具業已不再是單單加工生產或申請版權推出授權商品。近年香港出現不少本土原創作品,玩具商品生產本身雖然是工業,但在原創領域上的商品設計則屬藝術一種。
數年前,太歲成立Dio Production House,着力於原創商品開發,範圍亦不局限在首辦模型,球體關節人偶、設計師玩具、藝術玩具一應俱全,甚至大型藝術創作亦有參與。四年前,太歲曾經到加拿大以過百萬粒「只溶喺口」的朱古力,砌出巨型獅身人面像,連CNN也有報道。「九十年代工業式微後,整個香港一下子跳向金融業發展,其他一概屬於次等。我希望藉推動藝術發展,促成本土工業改革。」
人體結構基本功
太歲的創作不少都關係到人體,他說很多人做模型只會模仿其他原型師的作品,而他練基本功的方法則有少許不同,主要是複製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米高安哲奴的作品及研究人體解剖書籍,他笑言自己傳承自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記者:李澤輝
攝影:許先煜
編輯:陳漢榮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