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你所種的一盤小植物,會在泥土乾涸時告訴你:「我好口渴!」,並在澆水後補一句:「唔該。」,人與植物的情感交流定必升級。這個窩心互動小盆栽並非科幻小說產物,而是2006年紐約大學互動通訊計劃四位研究員的傑作——Botanicalls。他們利用開源硬體Arduino製作出可連接網絡的濕度感應板,插進泥土內能測出水份含量,乾涸時會馬上在Twitter發一個口渴訊息,主人看到提示澆水後,植物會發出道謝Tweet。
Botanicalls是自造者運動(The Maker Movement)的眾多產物之一。自造者(Maker)一詞,由《Make》雜誌創辦人Dale Dougherty於2005年所發明,廣義泛指任何把腦中構想動手造成實物的人,有點像DIY的概念,他們熱愛分享,會將研究所得的技術開放給公眾,成就其他人的創作,而較狹義可視Maker為運用數位工具實踐創意的人。這個運動在過去10年快速發展,曾撰寫《長尾理論》的趨勢大師Chris Anderson在2012年發表新作《自造者時代》(Makers),更預示自造者運動將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改變世界。
自造者運動於全球急速冒起,因為生產實物的技術門檻下降。以往產品創作與製造都由大型工廠壟斷,但3D列印機與開源硬體的普及,加上網絡社群的成熟促進技術的分享與交流,讓平凡人也可嘗試造出心中的古怪創意產物。創作資金方面,也有Kickstarter或Indiegogo等募資平台的崛起解決問題,讓少量多樣的生產,可以在找到市場規模之前面世。
自造者精神原重視過癮好玩,例如用3D列印機造出獨一無二的自家心水產品。設計師Tristan Bethe就曾掃描自己的波鞋,打印出3D波鞋型麵包「Shoe Burger」,由鞋頭食到鞋尾,是牙骹大挑戰。自造者的荒誕可以無極限,Instructables Design Studio的Randy Sarafan,就造了一張Twittering Office Chair,若你坐在上面放屁,椅子就會在Twitter公告天下,杜絕一切辦公室放屁冇人認的懸案。
Maker當然不會只有無聊產物,今天的知名商品,不少是源於早期自造者的創意。運動攝影裝置GoPro,便是自造者Nicholas Woodman的創意衍生之物。第一代智能手錶Pebble、Phantom航拍飛機等現在賣得火熱的產品,也生於自造風潮。自造運動產物當然不會件件爆紅,卻能造就很多有潛力的小生意誕生,台灣的「紙可拍」便是好例子,利用開源硬體造成簡單數位相機,配合可換裝紙製外衣,成為有趣的文創科技產品。Maker的精神,充分體現創新與個性,是過往大量生產統一化意念的大逆轉,重視客製化的獨特創意。不少大品牌也懷抱這股自造潮流,以示發展的與時俱進及多樣性,例如Levi's就與專把軍用布製品改成日用手提包的自造者Alice Saunders合作,把她的作品加上Levi's Makers Tag,放在美國Levi's專門店中發售。
自造者熱潮,引發世界各地自造者空間的出現,這些工作間或免費或讓人租用,內裏提供各類3D列印機和雷射切割機等器械,讓自造者有一個實驗製作空間。而全球自造者空間發展最迅速的地方之一,正是極近我們的深圳。
中國將自造者譯為創客,其意涵在利字當頭的中國也有微妙轉變。站在世界自造運動風眼的硬體加速器Hax之合夥人Benjamin Joffe,接受新一期《數位時代》雜誌訪問中,提出他的觀察:「深圳沒有自造者,只有生意人。」外國自造者為了興趣而造東西,但強國人造東西目標明確,是為創一番事業,所以自造者變成創客。2015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造訪位於深圳的柴火創客空間並成為會員,加上在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客概念,將之視為推動經濟的引擎之一,助燃創客熱潮。新創公司與創客空間如雨後春筍,連家電大廠TCL、海爾等都加入戰團,開設租金特廉的創客工場,鼓勵創客進駐,並提供資金、營銷、公關等支援,條件是要擁有新創團隊的優先投資權。這些企業都較重視與智能電器團隊合作,變相供養多隊產品技術開發的外部戰力,為未來產品升級發展鋪路。
深圳的華強北,讓深圳成為世界自造者的重鎮,因為在那裏有完整的硬體供應鏈與製造商聚落,各式各樣的零件齊全俱備,這是深圳過往發展中工廠匯聚、配合山寨工業所促成的生態。曾歷任惠普、德州儀器和富士康總裁的程天縱,是今天中國創客文化的推手,他提出山寨工業發展奠定了深圳全球製造中心的地位,現憑藉完備硬件配套順利踏上創客經濟,脫離抄襲,推動創新,是為「山寨2.0時代」。
不少港人對深圳還是停留在羅湖城買衫揼骨的低廉消費印象,實情是過去10年已慢慢進化為Maker Movement的東方矽谷。創客,相信會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詞。
作者財經版昔日文章: http://hk.apple.nextmedia.com/author/index/1663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