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數據  助設港首個生物庫不看症醫生 尋病源救人

分析數據  助設港首個生物庫
不看症醫生 尋病源救人

【新世代醫生系列】
【本報訊】醫療專科中有一門叫公共衞生醫學,但甚少醫科生入讀,梁語殷是當中的異類。這專科的醫生不看症,埋首分析數據尋找病源。「今日做嘅嘢,可能幾十年之後先有成果,又可能呢一生都未必睇到」。2003年沙士爆發,她深明公共衞生對社會的重要。前年她離開政府加入港大,除協助成立本港第一個生物庫外,更監察政府在公共衞生的不足。
記者:伍雅謙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臨床助理教授梁語殷喜歡思考,故投身公共衞生醫學。鍾偉德攝

梁語殷的同屆同學中,只有兩人選擇公共衞生醫學。她憶述,曾有一名醫學院教授作以下比喻:想像河裏有不少人遇溺,臨床醫生只能將遇溺者逐一救出,每次只可拯救少量病人。「但有啲人會諗,點解啲人會跌落河呢?原來喺上游,有人推其他人落河」,她形容公共衞生醫學就是防止他人被推落河。

批評政府控酒力度不足

梁說,選擇公共衞生醫學,是因為相比診症,她更喜歡思考,「點解件事會咁發生呢?我想闊啲去睇嘢」。出生於醫學世家,母親正是公共衞生醫學專科醫生,退休前任職衞生署,父親則是外科醫生。從父母身上,她早了解到這門專科的功用。長大後到醫院實習,眼看不少慢性病患者,每隔數星期便到醫院求診,更感臨床醫生所做有限,「一個人病咗時已經太遲,其實入院可以幫佢哋做到嘅嘢真係好少」。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也讓她體會到疫症對社會的影響,「只要公共衞生做得好,係可以避免同加快控制疫情」。
自港大醫學院畢業,她加入衞生署從事宣傳及法例規管等工作,4年後轉職港大公共衞生學院任臨床助理教授。雖然明年才獲專科資格,但在年輕醫生心內,已有屬於專科的堅持,她說離開政府,除可在大學從事研究工作,較具挑戰性,更重要是能指出政府的不足。她隨即批評政府在傳染病防治、慢性長期病和控煙等方面雖然下了不少工夫,但在控酒一事上卻遠遠落後,施行的政策只為促進旅遊業及貿易,犧牲了公共衞生,「我絕對係反對,作為一個政府,要盡番啲責任保護有可能受傷害嘅人」。
目前她在港大參與「九七的兒女」計劃,協助成立本港首個生物庫,收集在1997年出生、現年18歲人士的健康狀況及數據,包括血液、分泌物、頭髮及指甲樣本等,期望他日可憑這些數據,解開各種慢性病如心血管及糖尿病等疑難。本地哮喘患者眾多,她正用數據分析本港市民由出生至今,可影響肺功能的因素,找出患上哮喘及肺病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