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中,各國不能達成協議,以取代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在新書《西方文明的崩潰》 【註】 ,棲身「中華人民第二共和國」的未來歷史學者回望現代,判定人類在這年錯過了最後的𤏸金機會。未來史家認為,早在1988年,當先進國家發現工業化已嚴重損害環境,成立跨國氣候組織IPCC之時,黑暗前的「半影期」已悄然而至。當時,地球生態系統已經歷過DDT農藥干擾動物生殖系統、CFC令臭氧層減薄「穿洞」等禍害,森林濫伐、化石能源、水泥生產、稻米耕種及肉食工業排放的CO2和甲烷遠遠超過大氣的負荷;始於工業革命前的西方文明已留下永不磨滅的環境足迹,為地質史添上並不光彩的「人類世」新篇章。
科學史學者Naomi Oreskes及Erik Conway由偵查報道經典著作《Merchants of Doubt》筆鋒急轉,以科學想像小說形式在新作寫下全球暖化的最壞局面,希望和讀者一起探究為何人類在災難警號面前不為所動,錯過挽救的機會。
兩位作者的想像中,四百年後的史家將會見證現代氣候模型預測中的極端氣候,及科學家無法估量後果的臨界點。北冰洋首次夏天無冰後的不久,「末日熱浪」將於2041降臨,氣候開始急劇變化。隨之而來的糧食失收引發搶糧、難民潮、瘟疫、蟲禍等「末日騎士」災難。
危機當前,各國終於願意聯手行動。但未來史家在歷史對岸冷看,人類沒有勇氣付出百年時間過渡至無碳能源,選擇了必然會因部份國家不願承受額外後果而失敗的懸浮粒子冷卻技術。2093年,西南極州和格陵蘭冰蓋開始崩潰,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融化釋出埋藏億萬年的甲烷,氣候系統終於越過臨界點,徹底失去平衡。然後,正回饋效應令氣溫和海平面猛然急升(關鍵情節不便劇透)……隨着西方文明崩潰,人類進入黑暗時代。
甚麼原因,令「無知和盲目的陰影蒙蔽了啟蒙運動的後人」?在「半影期」間,科學家不但找到越來越確鑿的證據證明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元凶,更發現自由市場機制失效,「無形之手」不能解決氣候變化的挑戰:石油工業既得利益者和市場原教旨主義者組成的「碳燃複合體」大權在握,主導政策制訂及以「植入懷疑」為手段影響民眾對氣候變化的危機意識,美國總統亦無法推行減排政策,更和加拿大一起走上開發頁岩氣的不歸路。
現代讀者頗為意外,科學家的「嚴謹」態度亦要為人類未能及時覺醒負責。未來史家認為,最整全的地球科學忽略了社會元素,沒有批判個人和消費主義在環境命題上的角色。即使科學家堅持以近乎自虐的治學態度,不敢肯定越趨頻密的極端天氣和全球暖化之間的直接關係,讓「懷疑販子」迷惑民眾,縱容「碳燃複合體」牟利。
歷史仍可以改寫。今年年底,各國將在巴黎舉行氣候高峯會議,若達成有效協議,還有希望扭轉局面。
註:《The Collapse of Western Civilisation: A View from the Future》
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