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收到一些網友說,有興趣於電影創作,能推薦幾本編劇書嗎?我一直不作推薦,是因為推薦書已經難,但推薦編劇書更難。
編劇就像打功夫,沒有一本秘笈可讓你成為一代宗師,即使某個宗師曾經因此得到提升,也不代表你也有同樣結果。因為功夫的提升,在於長時間練習和不停研究,從而改善技巧。而編劇書也只是替你把技巧理論化,並不會給你一個精妙的情節,精妙情節得要你自己想出來。
提升技巧與實用性
過去我曾熱衷推薦一些編劇書給行內朋友看,但他們看過後大都不以為然,說書中內容他都懂,沒甚麼用,只是騙騙外行人而已。聽到這樣的回應,我通常都不發一言,因為要是看過他們做出來的作品,你會驚訝,甚至想問他︰「你真的肯定你懂嗎?」久而久之,我發現一本精采的編劇書,其實也幫不了一個心態不正確的人。同樣你也不能幻想有任何一本編劇書,可助你飛黃騰達。但大部份人都渴望你說出一個書名,就能讓他直接跳過自我摸索而得到成功。
過去我自己的劇本,即使有合作的編劇,我還是傾向自己下筆去寫。但近年公司參與的計劃多了,於是要幫忙看劇本,但當發現每次開會要說的話都大同小異時,我就想尋求一個懶惰的方法,例如找個跟我想法相似,但已經花了力氣去整理好的編劇老師的話,然後直接推薦給他們看。
許多時候劇本教學書的好與不好,不在於作者的水平高低,而是寫作方向。其實每個要看劇本書的人,都已有寫劇本的衝動,所以才希望提升技巧。就像有個人,因為種種原因,決定要殺人,但苦無門路,於是買本書回來學習殺人技巧,他當然希望能在看了三十分鐘後,便可以把仇人幹掉。因此好與不好,不在於殺人技巧的高低,而是實用性,到底有甚麼方法可以去執行殺人。
但不少都很離地,有些人可能要表示自己是一代大師,因此會從殺人原理開始說起,然後討論到維持生命的元素,就像翻開了急救書一樣,講述着呼吸、脈搏、大腦等等。然後你會反問,談這些對我殺人有甚麼用,這時候作者會跳出來解釋,殺人必須要知道生存的原理,搞懂源頭,再慢慢討論如何殺人,例如讓人窒息是阻止氧氣進入人體的一種殺人方法,而當中又分為勒斃、用枕頭或其他物品憋死,或是血液也是重要環節,讓血液流失是個可行方法……(下刪三千字)。
與新編劇看十問題
結果在你動手殺死仇家前,就已上了一堂人體生物課。這樣多元變化的綜合格鬥,當然是最好的,因為在搏鬥過程中,要是你懂得原理,就容易變陣,要是無法完成勒斃時,就可瞬間改用利器攻擊。
但對許多入門初學者來說,這些道理一開始還是用不着。因此有一本書,我想可以拿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喜歡《你的劇本遜斃了》(Your Screenplay Sucks!),是因為它是讓一些已經開始寫了故事大綱或劇本的人來看,要是寫出來的東西沒有想像中的好,作者就透過一百題寫作對策和批評,來為你解決問題。就像他會直接告訴你,殺人面對最大的問題是甚麼、埋屍應該在那裏、有否考慮殺人後要如何逃脫、在日間還是夜間進行比較好……種種問題,都會直接提出來,從而刺激你思考出一個對策。
多年前已看過這書的簡體版,最近發現台灣出版了繁體本,於是推薦給一些新編劇看。又因為老是聽到他們說很忙,沒空看編劇書,於是我在想,你再忙也忙不過我吧,為了證明只要有紀律,誰都有時間看,因此我決定每天抽空陪他們看十題問題。也許有人認為我這樣做是浪費時間,但其實過了一段時間重看一本有益的書,還是有所得着的。有些題目,許多時候你覺得有道理,但還沒有想到要如何執行,可是閱歷多了,多年後重看或會讓你有更深刻體會。
在這裏就抽一題跟大家討論一下。書中第十五題︰「你的壞蛋不覺得自己是電影裏的英雄!」
我覺得說得很好,這個事情是新編劇常常沒有想到的(因為想寫得比較客氣,所以就界定為新編劇,其實不少資深編劇也常常會忽略了)。許多華語電影,常常只會想主角的細節,而不會為反派想,因為主角是大明星,大家都會花力氣照顧,但反派不一定是個有份量的演員,於是就沒怎麼去想他的角色對白。但我認為反派正正是主角作出抉擇的原動力,因此也必須想清楚。
我驚訝許多劇本的反派,往往只是個邪惡大魔王,但他的邪惡並沒有原因(起碼原創人沒為他想好原因)。記得有次看一個電影,當中有個恐怖分子要做一個毀滅世界的大行動,期間他有一段對白︰「我只是一個恐怖分子,我只懂殺人,不懂救人。」看到這裏時,我不禁笑了出來,這完全是一個平面式思考,站在主角的立場,他確是恐怖分子,但對那個恐怖分子來說,他應該是他自己故事中的主角,除非他是僱傭兵,否則他必定有一個偉大的理由,讓他要完成一個傷害別人的行徑,更甚可能是一個非常崇高的理念,崇高得他不介意犧牲少數人的生命。因此恐怖分子是不會認為自己只會殺人不會救人,他正正是為了救贖世人,才必須殺人。這樣平面思考就如卡通片中,為了讓小孩子分得清故事中誰是宇宙大魔王,於是其手下都會同樣稱呼他為宇宙大魔王(當然,我上面說到的電影是拍給成年人看的)。
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這個又可以延伸到書中第十七題︰「你的人物只能做蠢事推動故事前進,換句話說,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是因為你要他們那樣做!」
一部電影牽涉眾多角色,而作為編劇在構思的時候,就像一個人控制着一局麻雀,你早設定了主角會勝出這局牌,但問題是你在控制四家出牌時,有沒有站在其他三家的角度去想。主角要勝出,他需要五索,下家就打出五索,但下家其實是甚麼牌局呢?他打出五索的原因是甚麼呢?可是大部份人都沒有這樣換位思考,因而造成許多故事,雖然角色眾多,但還是編劇一人在自說自話。
我知道推薦這些編劇書,還是會有人說,都是寫給小孩看的,他不用看了。但我還是願意冒着被嘲笑的風險,跟大家分享。當然,有志入行的朋友,要是寫了個劇本後,不妨看看書中的一百題問題,有多少條說中了你。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本欄逢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