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財經版所以我從財經開始。多月前某大學的大中華EMBA策劃者邀請我在本月底客串分享經驗及心得,課題為「香港:亞洲的世界大都會──它的成功元素是甚麼?」。
因為肯花錢及寶貴的公餘時間去讀EMBA的人士都是已有相當工作經驗而想更進多步的精英,課題不能亂定,講者更不能亂噏,所以我多月來不停地把二戰後及中國大陸解放後,香港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奇蹟的案例翻來覆去地檢討及回顧,得來的結論有兩個主要元素:
1)帶着饑荒及不安全感來港謀生及求存的移民。
2)香港的資本主義、法治、奉行自由貿易、自由關稅、貨幣自由流通及自由出入境的制度。
上述的元素好像在向讀者說阿媽是女人,人人都知,所以我不多說,但引申出來有兩點我會強調:
1)四、五十年來的高速增長加上周邊地區,特別是大陸後來居上,已慢慢及不停地把香港的優勢邊緣化,亦讓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再次應現。
2)民主及普選不在達至香港成功的元素中。有自由沒有民主是大英帝國主義治港一百五十年沒有變的定律,從港督及三軍總師令由英廷委任至行政、立法、市政局及區議會一眾議員都是從港督委任開始,民主兩個字不在字典裏,行的是分化及強權統治(Divide and Conquer)。
袋住先的說法錯,袋一世亦錯。廿多年前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到任時兼任立法局主席,當時立法局共有57位議員,其中18位委任,其餘39位分別由21位功能組別及18位地方直選組成。
在彭定康政府四年內急進的民主化令回歸時直通車脫卡的前提下,回歸後至2012年的立法會人數已增至70人及全部透過選舉產生;一半透過直選,而另一半透過一人兩票的功能組別及超級區議會產生。
客觀而論,民主及普選的大布袋已在基本法制訂後的後過度期打開,透過十多年來大吵大鬧的循序漸進政改不停地把民主、普選的元素往袋裏放。因此,袋住先的稱呼不正確,因事實是民主及普選的元素已多次往袋裏不停在袋,而這個袋已大半滿及在2047年前會袋滿。
而2047年7月1日會生效的基本法第二版會提供一個更大的袋來容納現有的民主普選袋及日後再會添加的元素。因此,袋一世這個名詞亦錯,因為袋會換,特別對年輕人來說,現有的袋肯定袋不到一世,因為2047年7月1日他們會親自體驗這個袋會被放入一個更大的袋。當然,新袋的設計、顏色及用料如何屬未知數,因為version II要視乎version I的成效如何來設計。
看着死亡交叉線興奮極無聊。近期傳媒不停在報道就政改民意做滾動調查,結果已到一個近乎五十的交叉點。某些泛民議員對贊成和反對交叉點的到達感到興奮,說反對政改的人終於與贊成政改的人打平了。這屬廢話,因下星期三立法會會表決的政改方案不是用簡單多數票來決定通過與否,而是要三分之二票贊成才可通過。
在法案通過與否,將會由一兩票之差來決定的前提下顯然立法會大多數議員都會投贊成票,而成敗是會取決於泛民掌握的24票少數票內。因此,泛民議員拿着24票少數票興奮地說50/50的平衡交叉點到了與投票的實況不符。
用邏輯及自然法來分析,在可能性是平衡、課題是循序漸進的時間表內的一個里程碑,而非一個黑與白的取決的話,任何裁決者都會 on balance of probability 把 benefit of the doubt 判給要求的一方,特別是這判決對反對方無害,只是進程慢了一點,未符理想罷了!
恕我粗俗,泛民這種頑強的理想,在沒有國際慣例的事實支持下屬腦內自瀆(mental masturbation)。坐在象牙塔內食公帑及食自己的大狀可這樣做,但我敦請我會計界的立法會代表,正職在事務律師樓出糧的梁繼昌律師兼會計師小心為會計及商界一族及公眾期望投票。
周光暉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