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造化學品的遺禍,隨時比人的生命更長,30年代工業界以「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製作電器產品,禁用30多年後仍殘留大自然至今。本港食物安全中心的研究發現,巿面21%食物含此污染物,含量最高依次為三文魚、蠔、桂花魚、黃花魚及鯧魚,但含量遠低於國際標準,市民只需不偏食即可避免攝入過量污染物。
食安中心在2010至2011年的12個月內購買71種食物,並每季一次,化驗合共284個食物樣本。結果發現,59個樣本含有此污染物,佔21%,其中50個屬魚類和海產及其製品,平均含量為每公斤0.89至0.93微克。而即使攝入量高的市民,食安中心估計其膳食攝入量也僅為每日每公斤體重3.84納克,遠低於歐洲健康參考值每日每公斤體重10納克,亦低於各地同類研究。
影響內分泌免疫
食安中心首席醫生(風險評估及傳達)楊子橋指,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毒理與二噁英不同,但動物實驗發現也可影響內分泌、免疫系統及神經發育。以今次的研究結果,即每公斤三文魚含「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5.7微克計算,一個體重60公斤成人,一生長期每天進食超過105克三文魚,即大約10至11片,其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攝入量,才會達到上述國際水平。
食安中心認為,市民食用三文魚份量達至超標水平的機會不大,巿民毋須戒吃上述海鮮,注意均衡和多元化飲食,便可避免因偏食而過量攝入任何污染物。
■記者張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