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痛有道:與痛共存

理痛有道:與痛共存

很多痛症患者不明白為何會被轉介到臨床心理服務,很多時會問:「醫生是否覺得我的痛症是假的?」心理學家會先了解患者情況,再解釋痛症與情緒關係,讓患者明白臨床心理服務如何幫助紓緩情緒及面對痛症。
在長期痛症的實證研究中,認知行為治療的療效已被認證。認知行為治療能讓患者理解自己對環境、別人及自己的看法(認知),以及這些「看法」與行為之間的互相影響。
例如很多患者會問:「為甚麼是我有痛症?」又會覺得被痛症支配人生,「因為痛,我不能活動,我沒有價值了」。於是活動量越來越少,身體機能下降,患者因覺得痛症影響深遠,因而感到絕望,情緒更低落。

改變認知可紓緩情緒

有些患者認為旁人不理解他們的痛,因而疏遠親人、朋友,結果卻增加了徬徨、無助的感覺。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可幫助患者了解一些不自覺的思想,如「痛是不會痊癒,我以後都會痛」、「沒有能力工作及照顧自己,我是別人的負累」。
心理學家會引導患者作出認知改變。如「雖然痛,但痛也有不同程度,可調整自己的生理及心理狀況,令痛不會大上大落,以減少痛對生活的影響」、「帶着痛,我不是甚麼也做不到,可以慢慢鍛煉身體,逐漸回復一些日常活動,不一定事事倚靠別人」。
除了認知改變外,行為起動(Behavioral Activation)也是治療的重要一環。要長期痛症患者逐漸回復一些因為痛症停止的活動,以及改變一些生活習慣,對處理痛症及情緒會有一定幫助,行為起動對認知改變更加是相輔相成。
認知行為治療要靠患者與心理學家配合,由心理學家像「教練」般引導患者改變,協助患者「與痛共存」。

隔周五刊出
撰文: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跨部門痛症綜合治療團隊臨床心理學家陳展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