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時兩宗嬰兒事故一B猝死 一B飲奶命危

六小時兩宗嬰兒事故
一B猝死 一B飲奶命危

【本報訊】大嶼山及深水埗前日6小時內先後發生兩宗嬰兒昏迷事件,其中一名出生僅7日的嬰兒,送院後證實不治,死因有待剖驗確定;另一名21日大的男嬰,由年輕母親餵哺時出事,現正在深切治療部留醫,情況危殆。
記者:江寶龍 馮國良

前日下午1時許,一名居於大嶼山愉景灣的外籍女子,手抱只有7日大的嬰兒到大嶼山醫院急症室求醫,嬰兒經搶救後死亡,死因未明。警方正展開調查,初步相信並無可疑。

飲奶昏迷危殆的男嬰留醫深切治療部,親友探望後憂心忡忡。江寶龍攝

至前日晚上7時許,深水埗麗閣邨麗薇樓一名24歲姓羅母親,報稱在家餵哺21日大的兒子期間,男嬰突然昏迷,羅婦見狀大驚,立即報警,救護員接報趕至將男嬰先送往明愛醫院急症室搶救後,再急送往瑪嘉烈醫院深切治療部。男嬰的親友到病房探望後離開,憂心忡忡,其中一名女親友更忍不住哭起來。
過去嬰兒餵奶時嗆喉昏迷時有所聞,今次在6小時內有兩名初生嬰兒出事,其中一名更猝死,兒科專科醫生馮宜亮表示,如餵哺母乳期間,「嬰兒會啜一啖吞一啖,唔啜就會稍停,等待唞氣再啜過,應不會出事。」
馮續稱,用奶樽餵哺則風險較高,他提醒家長用奶樽餵奶時,應留意餵哺時手持奶樽的姿勢,「放得太平,奶液出得慢,甚至唔出;但放太直,奶液又會出得快,其實攞住個樽放平微微斜,啲奶啱啱浸過奶嘴就得」。

醫生促注意餵奶姿勢

馮宜亮稱,倘餵奶太急促,嬰兒鼻孔較細,如突然鼻塞或者肚痛不適,嬰兒會想停一停,待唞氣再啜,但如沒取走奶樽,奶液繼續衝入口內,進入氣管及肺部會引致缺氧,嚴重者可致死。馮續稱,嬰兒飲奶後不宜立即躺睡,否則奶液會流入氣管及肺部,引致窒息;應抱着嬰兒「打棟企」,並同時「掃風」,大約一小時後才可躺下睡覺,而睡眠姿勢亦應打側,一旦嘔奶亦可從嘴角流出,不會倒流入肺。
中國人的掃風方法主要有兩種,包括掃背法和拍臂法,掃背法為最傳統的方法,即用手掌在嬰兒背部向上和向下掃,有時亦可打圈。至於外國人則沒有掃風習慣,但他們會抱起嬰兒的身體,然後前後慢慢打圈,這動作可令氣泡上升至胃頂,當嬰兒打嗝後,胃氣便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