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我都希望可以請得個研究助手,後來我發覺原來這個社會懂得提問的人鳳毛麟角,惟有退而求其次,就算只是找到一個資料搜集員,也心滿意足。
「你覺得我會唔會唔識用Google?Google可以搵得到,就唔叫Research,明唔明呀?」有次我叫一名學師,幫忙找些資料,結果他給我的電郵,是一堆網站連結。「你當自己係Siri?我問,你就上網搵?」
做資料搜集,其實是很花時間的工作。世界上許多有用的資訊,流散在不同的地方;資料搜集的重點,不單在於「搜」,還有「集」。從前做資料搜集,基本功的訓練就是知道資料的出處。久而久之,再鍛煉成個人對資料出處質素的鑑別能力。
懂得做資料搜集,已經是難能可貴的技能。坦白講,現在的教育都是套餐式大規模生產,學生根本不用自己去搜集資料,這門手藝也漸漸失傳。遠的不說,就以記者為例,本來這是一門需要大量做資料搜集的工作,但今天記者行家有多少時間花在維基百科,大家心照。
我不是說網上的資料不盡不實。剛好相反,資料正是俯拾皆是,怎樣整合才是最花心思;整合,也就搜集中的「集」。正如之前所講,有時候,將流散在各處的資料歸納在一處,就已經很了不起。假如有一套分析的方法和框架,可以見到規律和趨勢,那就更加是難能可貴,不可多得。再進一步,就是懂得問「如果」和「為甚麼」。在傳統的社會,那是學者和思想家的使命,不過在這個知識型社會,這些本應是每個人都懂得去問的問題。
《華爾街日報》有篇報道說Google旗下的Deep Mind,去年在人工智能上有大突破:電腦程式懂得學習怎樣去「打機」。
所謂的人工智能,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學習;搜尋資料和分析處理,電腦程式遠勝過人類。不過就像科幻小說的情節一樣,機器就是不會問存在的意義,也不會想像不存在的可能。所以,我不擔心機器像《復仇者聯盟2》中的Ultron般想取代人類,最令我感到無奈,反而是人的思維越來越見得僵化,滿足代替別人去Google的「人肉Siri」。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