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負責政改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及其他政府官員仍在會見立法會議員進行游說,希望他們在最後關頭轉軚支持政改方案,但明眼人都看到她們的所謂努力不過是來一場「謝幕戲」,實際上他們已打定輸數,預計方案難以獲得通過。事實上一些政府官員、建制派人士及護法已不斷在談論政改方案的「身後事」,例如何時及在何種條件下重啟政改,是否建立一個朝野政改溝通平台收窄分歧,如何修補社會撕裂……等。當然,也有些建制派政團打着「票債票償」的旗號準備在未來的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大舉出擊,希望可渾水摸魚,擴大本身的政治版圖。
未能履行憲制責任
依據8.31決定而來的政改方案,依據控制、篩選等想法而定出政改方案根本不是真普選,不是市民、民主派幾十年來奮鬥、爭取的目標,否決它實在理所當然,沒有甚麼可惜。否決以後的工作當然更多更困難,一方面要鞏固市民爭取民主的決心,維繫民主運動的團結及動力,避免進一步分裂及「碎片化」;另一方面當然也有必要修補不同團體間緊張對立的關係,減輕社會的撕裂及分化。但在推動這些長期工作以前,首先該做的是為今次政改失敗問責,要求梁振英下台。
政改方案不能通過,北京當權者的強硬態度當然要負責任,但不管從憲制、政治以至社會層面來看,梁振英都該負最主要責任,要求他因政改失敗下台實在理所當然。
首先,在上任特首曾蔭權及社會各界努力爭取下,北京中央政府終於在年前定出落實雙普選的時間表,那就是2017年普選特首,2020年普選立法會。對2012年上台的梁振英而言,他有憲制責任做好政改工作,落實這個莊嚴的決定,令市民能在2017真正當家作主,普選特首。現在,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未符市民期望,香港未能順利在2017年落實特首普選,這不僅令港人的民主願望成空,更令中央政府失信於港人,失信於國際社會。這樣未能履行憲制責任的特首怎麼能繼續留任呢?
更重要的是,梁振英在任近三年間不但沒有着力推動合乎市民期望的政改方案,不但沒有成為北京政府跟香港市民的溝通橋樑,反而不斷在拖後腿、搞分化、搞分裂,令社會內部撕裂變得嚴重,中央政府跟市民、泛民的互信更降至低點。自他上任以來,除了起用大量不成器的「梁粉」以外,聽意見也集中在「梁粉」及親中政團如民建聯、工聯會等方面,其他不同政見人士及團體被他當成透明,甚至同屬建制派的自由黨也被梁振英視同陌路,冷淡對待。在這種偏聽及只講親疏不問是非的態度下,梁振英根本聽不到、聽不進大多數市民的民主呼聲,更不要說把意見向北京反映。到去年九月二十八日爆發「雨傘運動」,數以十萬計市民甘冒違法被捕的風險佔領金鐘、旺角、銅鑼灣主要道路,歷時七十九天。那份對民主的渴求、對民主的堅持令國際社會動容,國際政要、傳媒紛紛表示欣賞及支持。
蔑視市民民主訴求
可梁振英卻把「雨傘運動」視為大敵,不聽市民、學生訴求,不跟市民、學生對話,一味調動警察包圍鎮壓。此外,梁振英還鼓勵一些團體以暴力衝擊和平佔領的學生、市民,令不少人受傷以外更令社會內部嚴重撕裂分化,到現在還沒有任何修好緩和迹象。梁振英這種令市民互鬥的做法,梁振英這種蔑視市民民主訴求的做法已令他沒有資格繼續當特首。
而到政改最後關頭,梁振英更是一派闊佬懶理的態度,不是到外國休假就是出席一些不必要的外訪。連到北京盡最後努力反映意見也不願,連跟持不同意見的團體、議員會面解釋也不肯。顯而易見,政改這事他根本不放在心上,只想敷衍了事甚至暗中拖後腿拆台。
梁振英身為特首沒有盡憲制責任及政治責任落實普選,反而令社會分化。要追究責任的話首先得追究他,要他辭職下台。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