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系列一
【飲食籽:識飲惜食】
懶。人之常情。
大熱天時,懶。
天寒地凍,懶。
落雨濕濕,更懶。
懶工作。懶打掃。懶洗澡。有時候,連食飯都懶。
還好有外賣。只要還未至於懶打電話,肯動動手指頭按幾個號碼,落一個柯打,懶買懶洗懶煮的,統統有外賣代你效勞。
幸好躲懶的時候,有人在為你辛勞。
當你在懶懶懶的時候,有人在快快快。
這兒是新良友,香港外賣快餐的龍頭大哥。雖然名氣不如大家樂、大快活,可是只要你是地道香港人,總會發現身邊不乏一些地道港式快餐店,例如良友、新良友、家家樂。這幾個品牌的運作模式相近,主打外賣生意,只在門前擠出一點點空間來放一兩張桌子或是加建吧枱位,讓為數不多的堂食客堂座。其餘整個舖位幾乎都是廚房,廚房面積很大,分成幾個部門。鐵板部煎扒做三文治、大鑊炒粉麵和小菜,另外有水吧沖啡茶,而負責水吧的那位仁兄,同時亦是接線生,兼職聽電話。
鈴鈴!電話響起。
新良友有兩條固網電話線,另外還有一個手提電話,是熟客專線。沒有人比起新良友付的電話費再划算了!它們的電話幾乎每分鐘都會響起,每個接通的電話,就是生意。
「新良友,食乜呢?」接電話的是老闆高佬。就像call台小姐,又像精於簿記的秘書,才幾秒鐘,高佬便把客人的柯打、地址都抄寫下來。柯打交到廚房,立即執碼,熊熊熊,幾下快炒,便已成菜,預備出餐。前後不消兩分鐘,一切像快播的動作一樣。
食物預備好,便是外賣仔出場的時候了。雖然我們暱稱送外賣的朋友為外賣仔,但其實送外賣的一般以中年人居多。「肥佬」,中佬一名,便是新良友的外賣仔之一。他在這一行已經十年有多了。「讀書少,冇技能,便惟有做跑腿。」肥佬如是說。
夜場送外賣 大開眼界
學識也許少,但做外賣的見識卻比不少人多,而且書本上教不來的隨遇而安,外賣仔都懂得。因為外賣仔通常以日薪或半月薪出糧,餐搵餐食,活一日過一日。而且像髮型屋內的髮型師一樣,一間快餐店通常有四至五個外賣仔,外賣仔輪流外送,不能揀單,於是甚麼時候去,要去哪兒,統統身不由己。卻讓每一趟外賣的路程,都像歷險一樣。
有時候,肥佬剛走上唐七樓送外賣,才回舖,又要送另一單的唐七樓。
也試過才剛送完,客人說柯打錯了,又得多走一次。
還有些情況,是有人打整蠱電話,柯打了食物,去到才發現根本沒人應門。
新良友位於佐敦,所以亦多送外賣到麻雀館、夜總會等地方,令肥佬大開眼界!「從前外賣是直接送到叫外賣的小姐手上。那時候的夜總會總愛辦一些乜乜之夜的主題活動,有次剛好是『無底之夜』,我去送外賣,一入房便見到大大個pat pat,『媽咪』即刻話個女俾我睇蝕晒!」肥佬說得既尷尬又吃吃笑。
肥佬跟大部份的外賣仔一樣,還懂得踏單車,方便頭搖又尾擺地極速送外賣到較遠的地方。以新良友為例,舖頭位於佐敦永安百貨附近,往旺角送至廣華醫院,往尖沙嘴方向送至柯士甸道、圓方一帶。而那單車通常都是私伙的,加一個膠籃在車尾,兩邊把手亦掛上兩袋,每次出車便可以送出二三十個飯盒。圓方的地盤、還有九龍站一帶的豪宅如擎天半島等,肥佬是送着外賣看着它們落成的。
雖然周街走,四圍去,可是路上的風景還是及不上人的心態值得細看。外賣仔的工作其實不只外送,還包括執齊餐具、包裝好至不漏不瀉。送外賣以後他們把錢交回舖頭,而客人的貼士則是他們的下欄,歸他們所有。
貼士,對於外賣仔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收入。
但肥佬說,現在付貼士的人越來越少,「從前經濟好,客人畀貼士特別疏爽,一日可以有過百元貼士。特別是送夜總會、麻雀館這些地方,那些恩客想在小姐面前攞彩、贏錢的賭仔心情好,都會給特別多的貼士。」現在呢?一來經濟大不如前,二來這些三教九流的地方也不知從哪學來商場一樣的制度化,外賣改為交到櫃枱代為交收,貼士是鐵定沒有了。
而且人的心態也大不如前了。年輕人是十之八九都沒有畀貼士習慣的。「後生仔會覺得,送外賣是你的工作,你有糧出的是吧?那我為甚麼還要畀貼士?」試過有一次,他送一個19元的外賣到店舖,當時兩位女售貨員正在聊天,其中一位遞出一張廿蚊紙之後就繼續聊天,沒有理會他也沒看他,他以為那一元是貼士了,怎知才剛轉身,對方便大叫:「阿叔,找錢呀!你想呃我呀!」肥佬現在回想起來還是生氣,不是錢的問題,是覺得自己被冒犯了。
幾塊錢貼士 一份尊重
反而上年紀的人較常畀貼士,特別熱天、下雨天、送唐樓等等的情況,「他們懂得人心肉做,明白別人的辛苦。」這些貼士,通常不過是付個齊頭,三兩蚊之類,數目不多,現在一天下來有30至50元已經算是不錯的戰績。「有沒有貼士始終是看客人。其實有也好沒有也好,我們都是這樣送,這是我們的工作。」肥佬說得淡然。
送外賣,是不分寒暑風雨的工作。肥佬夏天熱得衣衫盡濕去送外賣,肥佬冬天冷得拉着衣領去送外賣,肥佬也試過紅雨的時候水浸至小腿也去送外賣。
想想有人代你走你不想走的路。一點點的貼士不再純粹是錢,而是對別人工作的一份尊重和體諒。
新良友快餐店
佐敦上海街162號地下
記者:陳詠敏
攝影:梁志永
編輯:黃仲兒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