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為何香港不能用Apple Pay? - 利世民

利字當頭:為何香港不能用Apple Pay? - 利世民

前晚蘋果WWDC,沒有新iPhone,也沒有新Apple Watch,這些都是意料之中。畢竟WWDC的對象是程式開發員,OS(作業平台)是主角,恰如其分。
從投資者角度,今次亮點應該是Apple Music和Apple Pay。前者是一個已經肯定有市場的盈利模式,問題是Apple究竟有多大的能耐。理論上,每部Apple的產品,都已掛鈎了一個付費的方法,而iTunes的歌庫認了第二,沒有人能認第一。只要能將一定百分比的蘋果產品使用者變Apple Music的客戶,這筆高利潤現金流不可小覷。
阿里和騰訊的支付服務,將龐大的現金圍封在自家的系統,是一種生意模式,但Apple Pay只是一套技術,本身對蘋果是不會帶來任何利潤。可以說,推Apple Pay是一為神功二為弟子,讓手機和銀包合二為一,方便了消費者,這是蘋果向來做產品的精神。但與此同時,支付技術有先入為主的傾向,學術一點就是first mover advantage;就像香港的八達通,雖然技術已經過時,不過一旦成為了標準,就很難將其領導地位取代。但話雖如此,Apple仍然能夠成功說服倫敦的公共交通系統,容許Apple Pay技術加入。
作為香港人,我非常希望見到Apple Pay和Apple Wallet可以在這個城市落地生根。事實上,在技術層面,透過八達通終端去讓Apple Pay在香港遍地開花,並非不可能。話說我的iPhone裏的Apple Pay,已經加入了有好幾張美國銀行的信用卡。有次在無意之中,在停車場出閘口,我將手中iPhone和八達通卡一起放在出閘機的讀卡器上,才發現原來八達通讀卡器是能夠和iPhone的NFC溝通。另外,我也試過在香港某間連鎖店,成功試過用Apple Pay在Visa payWave的終端付款,當然結算時用美國的信用卡當海外消費。
我不知道為甚麼至今香港仍未有信用卡支援Apple Pay,但也不排除其實銀行、發卡公司甚至乎八達通公司,已在背後做工夫。重申一次,無論Apple Pay的應用能夠有多廣,對蘋果的盈利都是沒有太大影響,甚至乎in-app以Apple Pay購物,對蘋果本身也沒有利潤,假如連這種服務進入香港市場都遇到阻滯,那就反映了這個城市出現了甚麼問題。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