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參加高考你就輸了?(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在中國參加高考你就輸了?
(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剛剛過去的6月7日、8日,大陸940萬中學生參加高考。然而7日早上10點52分,考試進行不到兩個小時,廣州《南方都市報》微信平台發出的一條信息——〈南都記者卧底替考組織 此刻正在南昌參加高考〉迅速傳遍了朋友圈和各大門戶網站。
雖然公眾對於記者的採訪方式褒貶不一,《南都》卧底調查組對高考替考利益鏈的深入挖掘,卻如期引起了社會熱議。根據《南都》的報道,高考替考組織的利潤豐厚——若「槍手」代替考生考上河南一本(重點本科)院校可收入2.5萬人民幣,二本院校2萬;考上山東一本院校2萬,二本1.2萬;而在一本院校中,「985工程」頂級高校最高可賣得上百萬,普通「985\211工程」高校也可以獲得十多萬左右報酬。這一非法產業之所以能存在,是替考組織和中學、招生辦、公安局、監考方合謀的結果——因為要順利進入考場,替考組織需要打通身份認證、識別等多個關卡。而動輒幾十萬的替考費用,使這一非法途徑一般只能讓富裕家庭的小孩享用。
替考組織這一利益鏈的曝光,讓中國的教育制度與階層流動的關係再次進入公眾討論。中國大學梯隊的劃分,開始於1998年5月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講話。首批入選「985工程」院校的大學有9所——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類似於美國的長春藤聯盟,被稱為九校聯盟;截至2013年年末,這一系列高校擴至39所。而「211工程」院校,是中國政府在1990年代對中國高校系統化的結果——取名「211」着意於「面向21世紀100所高等院校」,如今共有112所高校名列其中(包含全部「985工程」院校)。在中國現有的2,000多所大學中,「985\211工程」名單上這一百多所絕對是兵家必爭之地。每年大學畢業季,都有大量普通大學畢業生抱怨因為不是「985\211工程」大學畢業而進不了很多大企業和機構的面試門檻。這時候,他們四年前參加的那次高考,又被賦予了一層含義。

資源不均 城鄉差距擴大

而與替考利益鏈呈現的殘酷現實一樣,教育資源的爭奪,從來也是權勢和金錢的競爭結果。有學者調查發現,農村小孩進入重點大學的比例越來越低,轉折點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寒門子弟和名校的距離越來越遠,一方面與各種自主招生模式興起有關。自主招生後,大學有權給有音樂、美術、外語或學術特長的學生額外加分,而這些特長的培養,需要家長付出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另一方面是因為網絡時代不同地域小孩的知識鴻溝越來越大,網絡在城市的普及讓城市小孩很快接觸到海量信息和學習資源,其知識儲備和見識遠遠多於落後地區的同齡學生(想像一下這個場景,當大城市的學生在博物館、天文館、地質公園進行科研訓練,和國內外一流大學進行交流訪問時,落後地區的學生仍然在對着課本和試題反復訓練)。網絡時代的教育體系,再不是挑燈夜讀就能勝出的。大城市掌握着教育資源和決策導向,小城市乃至農村的教育系統只能望其項背。
相對於社會的殘酷現實,高考這個相對公平的戰場,催生了黃岡中學、衡水中學這些以軍事化訓練令學生獲得超高高考分數的考試機器製造所。雖然面對填鴨式教育、扼殺學生創造力的批評,這些學校的教育模式仍然是中國各地中學效仿、複製的對象——因為這一模式至少指出了在教育資源相對落後情況下突出重圍的一條路徑。
四月初曾出現一條〈解密南京學霸高中:僅21人高考其餘全被提前錄取〉的新聞:在南京外國語學校(南外)480名高三學生中,共有295名被美、英、法、加、澳、日、新等國家的大學錄取(其中哈佛1人,耶魯2人,普林斯頓2人,史丹福2人,哥倫比亞2人,芝加哥5人……),除去國內保送和出國留學的學生外,將只有21人參加今年的普通高考。南外這些被國外名校錄取的學生,都有類似哈佛大學暑期學校學習、隨市交響樂團赴新加坡演出、代表中國參加國際中學生領袖論壇或奧數競賽一等獎等等經歷。很明顯,在黃岡中學、衡水中學在為每年的清華、北大人數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南外這類超級名校早在比較長春藤名校的錄取率了。在衡水中學學生幾乎精確到分秒的作息時間表和三倍於名校學生的複習時間的對面,是幾乎零高考壓力的某一群人。無怪乎有網友留下如此偏激評論——在中國,參加高考你就輸了。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