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輪民調顯示,支持「袋住先」方案的市民仍不過半數,換言之建制派過去幾周的「努力」可說是完全白費,在爭取民意方面沒有寸進。
在餘下的十天八天裏,由於建制派黔驢技窮,支持「袋住先」的民意不可能突然大幅反彈,除非中央突然發放「好消息」,但這個機會微乎其微。反之支持否決政改方案的民意卻有可能持續上升,尤其是中央、特區政府與保皇黨在最後關頭不惜與反對派決一死戰。經此一役,香港人的意識形態將會各走極端,且會互成均勢。
泛民中盛傳有意轉軚的議員,誰也看到這個趨勢,他們除非決心退出政壇,又或是正式轉投建制,否則很難找到「華麗轉身」的理由。政改三人組無法說服這些友好議員轉軚,因為他們無法向公眾說真話,令這些議員「順應民意」,化身成為理性(並非溫和)的泛民代表。
政改宣傳由「有商有量」到「有票真係唔要?」到「一定要得」,沒有一句是真話或人話,以致沒有人會把政改三人組的觀點和言行認真對待,更不會對他們言聽計從。如果三人組一早坦誠承認方案已定不能再改,只要求這些友好議員以大局為重,一同合力向公眾進行游說「原地踏步其實是退步」「香港一小步中國一大步」「走出第一步有機會上路」,相信有興趣參加的議員一定比今天為多(不可能一個也沒有),而王光亞、李飛和張曉明三人也不用把中方的底線立場說得這麼白這麼死。
香港人最憎惡被人欺騙,香港人最喜歡鋤強扶弱,香港人最不滿霸權主義……但整個政改方案的諮詢,除了早有前設的方案,中央予人的印象只有步步緊逼,絕對沒有商討的誠意。香港人一貫的識時務、務實和實際,面對這樣的一度越逼越緊的高牆,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發揮的空間或餘地。
香港人不能就政改公投,只能透過傳統傳媒、互聯網(社交媒體)及民調表達意見,泛民中的關鍵五票的受壓力最大,因為方案通過與否,端視乎他們一念之差。因此,政改方案的宣傳,其實由始至終都應只是為這些「有得傾」的泛民議員造勢,而不應以廣大市民為對象,哄騙他們「袋住先」。
宣傳運動徹底失敗
也許宣傳運動的目的是催谷民意,好讓有意轉軚的議員能以此作為「華麗轉身」的依據,但倘若政改三人組有意這樣做,便不應任由幫港出聲一眾以蒐集簽名為名,胡亂在街頭製造民意去「醜化」其他民調,甚至令有些本來沉默的中立人士最終也要挺身而出。到了提出「票債票償」的恐嚇手段也要搬出,香港人已知道建制派技僅此點,因為「靠嚇」從來不是香港人的那杯茶,況且沒有人會喜歡別人教他怎樣投票,而建制派的擁躉也從來不會投票給泛民。
根據目前形勢,特區政府非要最少額外五票不可,缺一票也不可能成事,因此沒有任何泛民議員肯明確答應會臨場轉軚,除非事先已清楚知道政府已有不止五票在手。能夠在幕後成功游說五位或以上泛民議員臨場轉軚的中間人,過去還有梁愛詩,但今天恐怕不易再找到一個有同等或更具份量及為泛民議員接受的代表。能夠真的「華麗轉身」,相信不少泛民議員會樂意這樣做,但如今已變成「醜陋轉身」,誰還肯承認自己在最後關頭方才「頓悟」,不惜把個人多年清譽押上!
政改三人組在這次行動中已大大失分,公眾當中也許仍會有人覺得他們身不由己,所以情有可原,但投票的議員絕對是自由選擇,所以沒法開脫,除非有足夠及可靠的下台階。另一方面,民意不論是五五甚或六四,都會令支持建制派及「袋住先」的知名人士不敢或不肯再出面及瞓身支持特區政府,因為他們知道不宜惹起民憤自招煩惱。未來的幾天也許支持「袋住先」的團體及個人廣告會鋪天蓋地,但這只會是當事人明哲保身的交差方法,因為民意已清楚說明,過去建制派就政改方案所做的一切游說工夫根本沒有半點收效,只造成了香港徹底和終極的分化。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