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習近平主政後,熱衷於搬用毛澤東領軍、整黨、治國的方略,深諳中共鬥爭套路的梁振英亦步亦趨,令諸多內地政治劇在香港重演。因此,中共對香港政制發展的佈局及目標,也可以從中共的歷史中探尋蹤迹。堪為對比的是,中共1948年藉5.1口號分化民主黨派,奠定建政基礎,如今也試圖藉全國人大8.31決定作為識別泛民中敵友的試金石,把泛民逼進牆角,以取得香港的全面管治權。
梁政府籲泛民無愧歷史
1948年5月1日,中共喉舌《晉察冀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23條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賢達聯合起來,擴大統一戰線,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當日,毛澤東又致函民革中央領導人李濟深、民盟中央領導人沈鈞儒等,強調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擬定民主政府的施政綱領,「業已成為必要,時機亦已成熟」。
翌日,李濟深、沈鈞儒與在香港的各民主黨派代表齊聚一堂,討論5.1口號,其後聯名致電毛澤東,擁護召開新政協,並以香港為中心開展為新政協獻計獻策運動。中共的歷史教科書把5.1口號吹捧為「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的宣言書、動員令」,又吹捧當時公開響應、接受中共領導的民主黨派作出了「歷史性、正確的、光明的抉擇」。
66年過後,全國人大常委會發佈8.31決定及香港親共團體、輿論的響應,與當年何其相似。中共當年把中間黨派是否支持5.1口號作為統戰的識別工具,迄今有8個政黨獲恩准保留,成為中共展示其民主的政治花瓶。如今,8.31決定也將成為中共收回香港管治權的「宣言書、動員令」,中共官員和梁振英政府也一直呼籲泛民議員順應民意,作出無愧歷史的選擇。不過,他們的真正目標並不在於2017年香港是否實現特首普選,而在於識別泛民中的朋友與死硬派、頑固派,一如李飛所說:「更重要的是,這是支持還是反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試金石,是轉向合作共贏正道還是繼續走對抗俱損歪道的分水嶺。」
8.31決定如愛黨試金石
說白了,一如當年是否響應5.1口號,如今是否支持8.31決定,就是愛黨或反黨的試金石,是日後能否留下當政治花瓶的試金石。因此,王光亞警告泛民不要把自己逼進死胡同,張曉明警告泛民要票債票償。既然中共主管香港事務的3個高官已挑明政治意圖,林鄭月娥近日對泛民議員的游說只是行禮如儀,外訪的梁振英更顯然不把政改的通過放在心上。
歷史總有相似之處,也總不會簡單地重演。當年未選擇跟隨中共的一些中間黨派,的確在中國大陸再無立足之地。但在中共建政後發起反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中,緊跟中共的民主黨派的領導人也不乏被打倒、被迫害致死的。中共如今真的能把香港泛民逼向牆角、逼進死胡同嗎?香港現時的政治環境、政治訴求與當年迥異。當年,中共號召建立民主政府,是民心所向,其後也履行承諾讓民主黨派人士出任國家領導人及中央部委負責人。如今,中共要推行特首偽普選,要扶持的是中共權貴的代言人,甚至恐嚇一旦泛民當選特首也不會予以任命,根本就是逆民主潮流、逆民意而行。
可以說,在中共直接向香港派出黨委書記或在香港實行軍管之前,決定泛民政治地位的關鍵因素不是取決於中共,而是取決於泛民議員是要堅守香港核心價值代言人、捍衞者的角色,還是要為謀取個人利益而充當中共的政治花瓶,而是取決於港人是要堅守香港核心價值,還是為謀取眼前利益而接受中共的政制安排。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