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詩與胡說:在這個連玩樂也不讓孩子專注的地方 - 何韻詩

【七筆思議】
詩與胡說:在這個連玩樂也不讓孩子專注的地方 - 何韻詩

最近慢慢養成一個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吸塵的習慣。
家有四枚貓大人,當中兩隻特愛自由搏擊,尤其夜闌人靜,便是練武時,總之每天早上滿地毛如雲海般,以前比較懶,是兩三天一吸,後來改變生活模式,強行令自己每天早起,把工序都調到早上後,發現滿地塵和毛讓人無法思考,便強迫自己醒來後甚麼都先不管,把吸塵機拖出來在家裏走一圈。家裏一塵不染後,一天才正式開始,慢慢變成一種daily ritual。

每早吸塵當作禪修

家務當中,一直都偏好吸塵,總覺得把塵埃毛髮一根一根清理乾淨,有某種生活中的禪修功能。皆因操控吸塵機必須運用雙手,很難可以同時做別的事情,這樣,每天一開始便先來個半小時的專注空間,不錯。
環境着實太多令人分心的事,看看你周遭環境裏,有幾個人不是正在multi-tasking的?每天只做一件事漸漸變成一種奢侈。這地方本來節奏已經夠快,近年更是開turbo般前進。電子世界令所有人都不用再預約,不用再排schedule,所有事情都可以同時發生,所有人可以同時聯絡所有人。太方便也有太方便的麻煩之處。以前要找人談工作,必須親身見面,或起碼要打電話直接對話,現在是隨時隨地發訊息收訊息,想到甚麼就直接聯絡對方,儘管已經深宵三點。所謂的私人空間與下班時間根本已經不再存在。

家有四枚貓大人,當中兩隻特愛自由搏擊,尤其夜闌人靜,便是練武時。

久違的全有機製作

這裏的生活,這裏的教育,這裏的空間,越來越不允許我們專心慢慢做好一件事。不知從何時開始,做個學生都要面對如商場般大的競爭;於是,虎媽虎爸們決定一網打盡,琴棋書畫五歲前學會是基本動作,課外活動甚麼訓練班的排滿滿,總之甚麼都會一點,一定不會輸。聽說某些學校招生還不明文規定,學生一定要會某一種樂器,然後sorry,鋼琴已經不算,因為太普通。那個七百家長搶着排隊報名的暑期補習班,那個驕傲地列出孩子十一項課外活動的媽媽,旁邊那個被強迫「大聲啲」說「好開心」的疲倦小孩,單是看着新聞就讓人頭痛,這個地方,就是連玩樂學習都不能讓孩子們專注。
我發現,在這個滿是distractions的環境,要讓自己專注,秘訣是讓雙手都忙起來。當雙手被某種草根、有機的手作工藝佔據,你是無法不專注的。然後我再發現,我需要重拾一切手作的,如自己麵包自己做,自己食物自己種。如上述的打掃動作同樣道理,在揉麵糰或挖泥土時,是我最能放鬆的時候,因為人類基本上無法同時揉麵包,同時用滿是麵糰的雙手按電話看訊息;在陽台蹲着翻泥土,我也無法同時走到電腦前收電郵。就是必須完成工序,把佈滿大自然的手洗過後,才能繼續下個工作。
最近在為接下來的project做準備工作,遊走着港九各地,認識了很多新朋友,當中有一半都是上一輩的老師傅。那個年代,人們還沒有發明multi-tasking,一人只需學會一門手藝,就可以用上一輩子。其中有一天,去了木工老師傅龍仔的小小舖位參觀聊天。在我們旁邊有位二十出頭,來跟師傅當小學徒的女孩,專注地做着木板凳。敲敲敲、削削削的,偶而出錯木片對不了位置,或合併過程中木材裂開了,龍仔便過去指導,用全手作的方法,併合經驗,把錯誤修正。全有機的製作過程,久違了。

有些人在努力尋找與自然更貼近的生活環境,也許就是從雙手的專注開始。

從雙手的專注開始

這半年,激情過後,一切仿似回復「正常」。但我總是有個感覺,對於這個城市裏面的某個群體,世界已經變得不一樣。最起碼,某些年輕一代對生活的追求亦已不一樣。經歷過那個烏托邦般的群體實驗,大家已不願意再回到那個家長式的生存方式中。有些人在努力尋找着與自然更貼近的生活環境,努力連結生活與自己的關係;而他們也好像發現,要做到這個,也許就是從雙手的專注開始。
在新與舊交接之間,我們似乎出現了一個最好的時機,為科技與有機、城市與自然找到個更好的平衡點。

最近去了木工老師傅龍仔的小小舖位參觀聊天,小學徒專注地做着木板凳。敲敲敲、削削削的,偶而出錯木片對不了位置,龍仔便過去指導。

詩與胡說

撰文:何韻詩

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
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
「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 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

本欄逢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