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健籽:運動人生】
你怎樣消磨空餘時間?有否想過做義工?有人會在周日賣旗或一月一次為老人家髹油裝修,這總比行街食飯看戲上網好。但有種義工,一星期做三日,每日要花上十多個小時照顧傷殘患者,餵他們吃飯陪他們去洗手間為他們按摩拉筋,又要教導他們運動知識……這是非一般的付出,偏偏有人一做十多年,不離不棄,由平日練習直至踏上奧運比賽硬地滾球場地一直陪伴左右。站在輪椅旁邊的這班人,值得大家尊敬。
硬地滾球玩法,瞄準目標,把球投出去,重複以上動作幾次,遊戲完成。驟聽簡單,驟看容易,但對傷殘患者來說,這已經是可以負擔的最大運動。
要完成一次硬地滾球,需要大量義工幫忙,因為運動員多是嚴重痙攣及肌肉萎縮人士,自理能力較低。每次練習幾小時,義工幾乎是全天候照料,運動前為他們拉筋,餵他們吃飯,其間為他們拾球,與他們討論戰術,中途要推他們去洗手間,運動後執拾場地。這絕非那種輕輕鬆鬆的賣旗活動,而是要把所有心思精神時間都放在對方身上,每個環節都不能鬆懈。對方完全信任你依賴你,在那段時間可以說不能沒有你,你敢掉以輕心嗎?
一周三日 總教練也是義工
硬地滾球港隊逢周二、四練習,每次兩小時,周日全天練習,大約八小時。甚麼原因可以驅動一個人,花大量公餘時間在這件耗費心神的事上?總教練郭先生:「我的女兒是其中一位運動員。」二○○○年,他首次陪女兒到南韓參與硬地滾球交流賽,外國隊伍的實力令他大開眼界。那次打了二十三場波,輸二十二場,和一場。當時硬地滾球的發展還在起步階段,一切都未完善,他一股熱血,決定付出更多,投身義工團,負責訓練運動員,又構思戰術策略。「其實他們不是做不到,只是需要一些協助。」有甚麼實質工作要做?「把訓練常規化,訓練他們技巧和體能。」試想,練習時要照顧和指導運動員,訓練完畢回到家又要設計訓練內容,不同組別的運動員傷殘程度不同,訓練不可能一式一樣,以上種種已佔了很多時間,而他自己還有正職。換了是你,做得到嗎?「不可以說是犧牲,當義工也好,教練身份也好,幫到人其實也是得着。」轉眼間十多年過去,硬地滾球的發展不錯,隊員奪過世界賽冠軍,最近開始在體院有固定訓練場地,以上種種,少不了他一份功勞。「這十多年來雖然很累,不過當你出外比賽,看到運動員的拼搏精神,又會充滿力量。」
一幫十年 年輕女子大付出
郭先生投身硬地滾球,有較大誘因,因女兒是其中一員,Kitty呢?一個年輕女孩子,有空應該在中環尖沙嘴行街購物吧,她偏偏走入運動場與運動員一齊努力,好像有點不可思議。「我是物理治療師,當時這裏需要義工,自己又空閒,就來幫手。」空閒時間人人都有,不過十年都抽得出,總有一些理由。「幫忙時間長了,發覺這運動可應用很多物理治療理論,後來慢慢把更多物理治療的理論投放下去,發覺很有作用,就繼續下去。」她既是義工又是助教,面對運動員要有不同方法,想了解他們時就要用朋友身份,逼他們訓練時就要開啟嚴謹的教練模式。
又要身份轉換,又花時間,到底為甚麼要折騰自己?想到就問,Kitty這樣答:「你以為義工在幫助他們,其實他們同樣在指導我們。看他們比賽,每次都覺得很驚人,為甚麼可以有這樣好的表現?你會知道他們的付出有多巨大。留在這裏,希望我少少的幫助,可以改變他們的人生。」她的想法當然動人,不過同路者又有多少?「義工很多時候在做一個媽媽的角色,要很貼身的照顧,不是人人可以接受。」她當然也有招募朋友參與,很多朋友來了又走,這是可以理解的。價值觀不同,很多事無法勉強,要人做義工不容易,要Kitty不做義工,同樣不可能。
奧運場上 義工親筆畫定心神
運動員又怎樣看義工?曉林玩了六七年硬地滾球,與很多義工感情很好,「就像親人一樣。」三年前出戰倫敦奧運,面對這樣的大型賽事,忐忑不安,對手強大,心情自然緊張。當時已是助教的Kitty,知道曉林喜歡Little Twin Stars,就立即親筆畫了幅圖畫,貼在輪椅旁邊的球架上,「緊張的時候就望一望,好像休息站一樣,令自己情緒放鬆。」這張圖畫,至今仍然貼在那裏。不但落手落腳做,為運動員推輪椅幫你推拿,而是把運動員的精神同樣打理得妥貼,有這樣的關懷,才可以把義工工作做好。
我們看硬地滾球,好像很簡單,不甚刺激,作為第一身參與者,曉林說:「我能力可以駕馭得到硬地滾球,玩它很有成功感,它會訓練到你,學會如何拆解困局。」作為運動員,也有想放棄的時候,不過看到這班義工,連年的無私付出,自己又怎可能輕言放棄?
基本玩法
1. 分兩隊藍組與紅組,各投所屬的藍色球和紅色球。
2. 把藍色球或紅色球投向稱為目標球的白色球旁邊,越接近越好。
3. 假設藍組先投藍色球,之後紅組投紅色球,若紅色球未能比藍色球更接近目標球,裁判會舉起紅色指示牌,提示再擲直至成功為止,相反亦一樣。
4. 每組有六次投球機會,投球途中可擊走目標球或對方所屬的顏色球。
5. 那組所屬的顏色球最後最接近目標球,那組勝。
記者:李 聰
攝影:許先煜、鄧鴻欣
編輯:陳漢榮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