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運動迷無可抗拒的周末:歐聯爭霸戰、法網泥地王的產生、NBA總決賽:「咖喱」與「大帝」兩個星系大碰撞、加拿大一級方程式賽車、甚至女子世界盃的開幕。
論艱苦度,法網要在兩周間於泥地上過這麼多關,確媲美環法單車賽;惟最受矚目的,仍然是在德國柏林進行的歐聯冠軍戰。巴塞隆拿(圖)明顯在概念、互傳互動及壓迫上處於領先位置。而西甲球隊連續包辦歐洲兩大盃賽,證明確是現今最強聯賽;另在此向巴塞中場沙維致敬!
惟今天要談是更大課題,FIFA近來很多負面新聞,大家在批評同時也可想想有何辦法,而FIFA又應何去何從?FIFA這個發展,其實與股市不斷「向上谷」,最後「谷到爆」為止有點相近。FIFA規模近數十年不斷暴漲,但要涉及全球各國各地足總在管理上同步追上,根本沒可能。
現時世界盃主辦權由各國各地區代表投票選出,所有人都明白世界盃涉及龐大的資源經費運作、基建修建、龐大的商業旅遊機遇以至電視轉播權。這麼多的範疇,如只單單依靠在足球界別的人士投票,很容易產生明顯的利益輸送;另在判斷上也缺乏基建、物流、旅遊、商業、資本甚至環保的專業知識。而這也應該可以是FIFA改革後的「可行切入點」,招攬各界別的賢能、企業或公司在各個涉及大賽的範疇及界別上,以分權形式進行投票以選出主辦國。這至少可令投票的基礎增加,或許還會令所謂利益集團或個體進行違法的行為難度高很多。
其實FIFA往後確要向更專業的方向改革,無論是盃賽申辦、各地足球發展、球例、執法及科技的引進等也要同步發展,以FIFA的規模及財力應是可以實行的。
何輝
廣東省體育台體育評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