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健籽:趣味科普】
古往今來,夠膽在上司老師河東獅訓話時打呵欠,都會被列為大不敬行為,應予以強烈譴責。幾十年來為免尷尬,不少人包括記者都會託詞說:「運動少,缺氧」就算。不過去年科學家終於解開謎團,理由合情合理合法,絕對不會打擊對方的自尊心,亦可保住大家顏面。
對啊,以前一路以為打呵欠都是滿足呼吸功能需要,感覺遲鈍時借它多吸氧氣,喚醒腦袋急轉彎,但最新的研究發現,打呵欠並沒有增加體內的氧含量,只要細心觀察,大家都會發現我們由跑步到行房都需要大量氧氣,但就不見得會打呵欠。
打呵欠的真正原因很簡單,就是降溫。我們腦袋跟電腦一樣,要在適當的溫度下才能好好運作,正常是攝氏三十七度,過高過低都會輕易影響記憶力和功能,倘若發燒燒到四十二度,就會燒壞腦了。打呵欠剛好有調節作用,腦熱時讓腦袋涼爽下來,透過加速心跳提高血流量,提供空氣到頭部,冷卻那裏的血液。我們累時會打呵欠,有指正正是睡眠不足和疲勞都會令大腦升溫,更以入夜尤甚,所以才會頻頻「放蚊」,目的是讓腦袋更清醒而已。除了人之外,差不多有脊椎有口的動物都會打呵欠。早在二○一○年,研究打呵欠現象的美國權威Andrew Gallup教授,就在白老鼠身上插入探針測試,發現溫度提升了攝氏0.1度,老鼠就會開始打呵欠,而呵欠後就會降溫,證明了這個調溫的功能。
傳染性高有團結作用
然而要在人身上測試這個調溫功能可能會有點不人道。科學家想了一個方法,就是利用「打呵欠」的傳染性這特徵來進行測試。例如在一項實驗中,讓兩組人分別看打呵欠的視頻,一組拿暖包敷頭,一組用冷袋敷頭,結果顯示,敷暖包者有41%人打呵欠,而敷冷袋的只有9%的人打呵欠,說明呵欠和冷袋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此類推,冷暖袋也可以換上冷暖天氣,科學家分別在夏、冬二季,隨機各找八十人作相似實驗,夏天溫度跟腦部溫度一樣炎熱,而冬天的溫度則在攝氏二十一度左右。實驗時讓他們看着打呵欠的相片, 結果顯示,在冬天打呵欠的人近半,而在夏天的則不足四分之一。 冬天之所以要打呵欠,因為吸入冷空氣有助降低腦部溫度效果,反而夏天體溫和室溫無差別,吸入熱空氣無助降溫。(實驗的關鍵在溫差,並不能說明冬季一定多人打呵欠,如果體溫和室溫差距過大,呵欠會失去調溫的作用。)
打呵欠可傳染,Gallup猜測這是我們漫長進化過程中的遺物。他觀察到靈長動物如猩猩和狒狒在群體生活中敵友分明,打呵欠的次數,在友儕中較頻繁,一方面這個行為既可提神,也能提高作為團隊對付外來威脅的警惕性,有特定的社會功能。此外,有證據顯示,打呵欠跟同理心成正比,四至五歲的小孩開始打呵欠的時候,剛好是他們懂得鑑貌辨色,看得明白人的臉部情緒,相比之下,患上自閉症的同齡小朋友,打呵欠次數就較少。自閉症患者一般不合群,難看懂別人的情緒,呵欠的「傳染性」自然大減。
既然打呵欠有這麼多好處,我肯定大家讀完這篇文章之後,至少會打一次呵欠,當然不是文章太悶,而是你用腦消化我的東西會過熱,需要降溫提神,加上閱後很有共鳴,激發大家的同理心之餘,更激勵了工作士氣,提升了團隊精神。
參考資料:
"A thermal window for yawning in humans: yawning as a brain cooling mechanism." Physiol Behav. 2014 May 10;130:145-8.
"Yawning as a brain cooling mechanism: Nasal breathing and forehead cooling diminish the incidence of contagious yawn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5(1):92-101
"Contagious yawning and the brain."Cogn Brain Res. 2005 May;23(2-3):448-52.
記者:陳以恒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